第五章 两郡之要在阻援(2 / 4)
不过具体进战上,且等先将河东、绛两郡的形势使大家知后,再作计议。”河东郡的情况基本已经说完,底下就是绛军当前的形势了,李善道请王须达坐下,抿了口茶汤,於是转问季伯常,“伯常,绛郡的情况你了解,也说一说吧。”
季伯常恭谨起身,向李善道行了个礼,接着向屈突通等在座诸人也行了个礼,便回答说道:“启禀大王,绛郡县共有八,西倚吕梁山余脉,东邻中条山,北控黄河渡口,南扼盐池重地,汾水自其郡北而入,西汇大河,沿汾水两岸,土地肥沃,实为河东南部之重镇,兵家历来必争之地。盛时,其郡民口约三四十万,今存者,约十余万。就臣在垣县等地所见,历年战乱之下,实是民生凋敝,庐舍残破,田地荒芜。郡中大姓,以闻喜裴氏、绛县王氏最为名族。
“李渊取绛郡时,隋官通守陈叔达献郡以降。其后,陈叔达从李渊去往关中,被授李渊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於今绛郡李渊所任之官,为陈叔达子陈政德。陈政德,文士耳,不谙兵事,郡中守将多隋旧将,其驻军主要集中在绛县和郡治正平两处,兵马总计约万余。
“今若往取之,臣以为,李渊留在绛郡的守卒不需多虑,此郡旬日可下!
“但有一点,须当在意。即闻喜裴氏、绛县王氏等族,各在其乡,分有宗兵,筑有坞壁。比之城内守军,这些大姓的宗兵更为能战,且熟悉地形。敢禀大王,臣头次兵入垣县的时候,曾与其县的本地豪强裴、垣、段等族的宗兵交过手,虽然只是小战,其战斗力不容小觑。
“因臣愚见,此取绛郡,用兵的重点,似宜放在此郡的这些大族身上。若能先安抚或收服这些大族,使其不战而降,则绛郡可轻易入手;并且得之后,地方上也能便於治理。不然,若彼等顽抗,不免就会纵然绛郡的诸县得取,可地方仍不能得以安宁。
“大王,臣有一计,不妨可先遣使前招闻喜裴氏、绛县王氏等族,晓以大义,许以厚利,若能说服彼等归顺,则绛郡不战而下;若不从,再以兵威震慑,双管齐下,或能事半功倍。”
如前所述,陈叔达是陈叔宝之弟。陈叔宝兄弟四十一人,陈叔达排行十七。陈叔达等南陈宗室入隋后,在杨坚时期,本不得用,系因杨广启用陈氏子弟之故,陈叔达乃得以出任绛郡通守。其人容止出众,颇有才学,故在降李渊后,得到了李渊的重视,现与从李渊起兵的元勋温大雅同掌机密,李渊近来的军书、赦令,多出陈叔达之手。这些且也不必多说。
闻喜裴氏是北地名门,这也无须多言。
“南扼盐池重地”,河东产盐,其盐质优量大,自古便是朝廷赋税之源。盐池的面积很大,主产区位於河东郡的安邑,周长百余里。河东地界最有名的冠族共有三个,闻喜裴氏、解县柳氏、汾阴薛氏。其中薛氏是从蜀中迁徙来的,所以能在河东站住脚,并成为大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薛氏控制了河东郡盐池的部分产区,以此其族乃得以豪强。亦无须多说。
比之王须达对河东郡的介绍,季伯常对绛郡的介绍明显得更为详尽,不仅细述了绛郡的唐官、守卒,还讲说了其郡中的宗族势力的情况,且还提出了可行的迅速攻占此郡的办法。
&nb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