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大海寺 第六十八章 李善道意作选择(3 / 4)

加入书签

bsp;  他问道:“不为此,二郎又是为何叹气?”

    “总有些时候,粉堆,人需要在两难之中,做出选择。而又总在有些时候,做出的选择,是违心的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杨粉堆一头雾水,说道:“二郎,你这是在说什么啊?”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只做一个普通人的时候,李善道大多时,还能按他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如今他身为一部主将,帐下的部曲千余,却已是在有些时候,无法再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来处理事情了。

    这不是“人在江湖”的“身不由己”,这是当你已经初步有了一个你的“小团体”后,你不得不在某些事情上,顺应你这个“小团体”中大部分人的利益的“身不由己”。

    身不由己也好,不得不违心也罢。

    今晚在楼阁上,与刘胡儿的这番谈话,往好处来说,对李善道以后的发展,实也是甚有益处。

    解决了李善道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必须要直面,绕不过去的两大问题。

    一个,当然就是打完仗后的军纪问题,这个不必再做多说。

    另一个,则即是处理县吏,或言之“隋朝官吏”等这类俘虏的问题。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处理“俘虏”的军事问题,深里来说,却实际上是一个判断“谁是敌人,谁是朋友”的政治问题,或者说,是一个把自己视为什么阶级的政治问题。

    县吏,不仅仅只是县吏,能当上县吏的,多数是士族子弟。

    徐世绩把他抓到的县吏、士绅多给放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把他自己视为了士人阶级中的一员。他造反起事,是因见隋室将亡,如此而已,而绝非是要反士人,或言之地主这个阶级。

    说实话,李善道在这个问题上,和第一个问题一样,早前也是心存矛盾的。

    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并和他在第一个问题,即“打完仗后的军纪问题”上的矛盾亦是一样的,俱是在理智上,他清楚,在当下这么一个生产力不能与后世相比,在政治、经济上,具有着本身局限性的时代中,他最好的选择是甚么,然在感情上,他难以做到,不能下决心。

    ——为何在听侯友怀说,酸枣县衙的县吏尽都被其俘虏了后,李善道没有第一时间做“宜当何以处置这些俘虏”的决定,而是准备等与刘胡儿商议一下后,再做决定?他在那个时候,理智上其实已经告诉了他,怎么做,才是他最宜当的选择,唯他感情上,暂尚难将这个弯给拐过来,他一个后世来的“根红苗正”的“劳动阶级”,难以简单轻易地便把自己转入到地主这个“剥削阶级”,因此,他才暂时把“怎么处理这些县吏俘虏”这件事,给放到了一边。

    每个时代,因其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不同,都会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