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元室覆灭(3 / 4)
贪赃枉法”
。
可顺帝却偏袒二人,不仅不加以惩处,反而斥责御史台的官吏“多管闲事”
。
御史台的官吏们深感失望与愤怒,为了表示抗议,全体辞职。
这一事件,使得元廷的统治更加摇摇欲坠。
各地的藩王和将领们见状,纷纷拥兵自重,不再听从元廷的调遣。
其中,藩将孛罗帖木儿与扩廓帖木儿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
孛罗帖木儿是蒙古贵族出身,手握重兵,镇守大同,对思监和朴不花的乱政极为不满。
扩廓帖木儿原名王保保,是察罕帖木儿的养子,继承了养父的兵权,镇守河南,与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关系密切。
至正二十年,孛罗帖木儿以“清君侧”
为名,率领大军南下,直指大都,要求顺帝处死思监和朴不花。
顺帝无奈,只得将思监和朴不花交给孛罗帖木儿处置,两人最终被处死。
孛罗帖木儿进入大都后,掌控了朝政,与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不甘心大权旁落,于是联合扩廓帖木儿,起兵讨伐孛罗帖木儿。
双方在大都附近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
至正二十四年,扩廓帖木儿率军攻占大都,孛罗帖木儿被处死。
可这场内乱并未就此结束。
扩廓帖木儿进入大都后,虽然名义上辅佐太子,却也想独揽大权,与太子之间产生了新的矛盾。
同时,其他藩将也各自拥兵自重,相互攻伐,元廷的统治彻底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境地。
就在元廷宫廷中文臣争权、武将内讧、杀伐迭起,闹得不可开交之际,南方的朱元璋早已悄然崛起,成为了足以颠覆元廷的强大力量。
朱元璋本是濠州钟离人,出身贫寒,幼年时父母双亡,曾当过和尚,讨过饭。
至正十二年,他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继承了他的兵权,率领大军南下,攻占了集庆,并将其改名为应天。
在应天,朱元璋广纳贤才,招揽了李善长、刘基、宋濂等一批有识之士,为他出谋划策;他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屯田制,让士兵和百姓开垦荒地,解决了粮草问题;他整顿军纪,严明赏罚,打造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
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的战略,稳步展自己的势力。
他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统一了江南地区。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拥有了雄厚的兵力和稳固的根据地,具备了北伐灭元的实力。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城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明,建元洪武,正式建立了明朝。
登基大典之上,朱元璋身着龙袍,头戴皇冠,面对文武百官,庄严宣布:“朕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民请命,起兵渡江,今已定江南,建国大明,改元洪武。
愿天佑大明,国泰民安!”
文武百官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响彻云霄。
应天城中,百姓们张灯结彩,欢呼雀跃,庆祝新王朝的建立。
洪武元年七月,朱元璋下诏北伐,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兵分三路,向北挺进,目标直指元大都。
徐达、常遇春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他们率领的明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
北伐大军出前,朱元璋亲自为将士们践行,并颁布军纪:“大军所到之处,不得烧杀抢掠,不得伤害百姓,不得毁坏农田。
凡投降者,一律善待;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