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生灵涂炭(4 / 5)
。
大业七年仲春,他从江都出,经永济渠北上涿郡,沿途不断下诏,命各地将士赶赴涿郡集结,准备东征。
同时,他还派人前往东莱海口,督造战船三百艘。
由于限时太紧,工匠们只能昼夜赶工,整日站在冰冷的水中作业,腰部以下的皮肤都被泡得溃烂,十有三四的人都累病而死,尸体直接被扔进海里,引得海鸟争食,场面惨不忍睹。
随后,杨广又诏令河南、淮南、江南三处建造战车万乘,送至高阳,用以运输衣甲粮草;还征调了数十万民夫和船工,水陆并行运送军粮。
这些民夫往返于路途之上,饿了没饭吃,渴了没水喝,累死、饿死、病死的人不计其数,沿途的道路旁、河道边,到处都是民夫的尸体,臭气熏天。
可杨广抵达涿郡后,依旧在行宫中迷恋酒色,与在江都时并无二致。
从大业七年初夏开始,直到次年春天,各地的兵马才陆续会集于涿郡,共一百一十余万人,号称二百万;而运送粮饷军需的民夫,人数更是远士兵。
可杨广根本不管这些,只一味地催促着出兵。
大隋的百姓,早已被杨广的苛政逼到了绝境。
无休止的徭役、沉重的赋税、酷烈的刑罚,像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男丁被征去修运河、筑长城、造行宫,家中只剩老弱妇孺耕种贫瘠的土地;刚收获的粮食被官吏搜刮一空,连过冬的口粮都留不下;稍有反抗,便是鞭笞甚至砍头的下场。
终于,在大业七年,百姓们的忍耐到了极限。
长白山下,王薄率先举起了反旗,他编了《无向辽东浪死歌》,唱着“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号召百姓不要再为杨广卖命。
歌声传遍四方,饥寒交迫的百姓纷纷响应,短短几日,王薄麾下便聚集了数万人,他们攻占县城、开仓放粮,起义的火种瞬间蔓延至各地。
紧随其后的,便是窦建德、翟让等人。
窦建德在漳南起兵,他出身农家,深知百姓疾苦,起义后便下令“不扰民、不掠财”
,引得更多百姓前来投奔;翟让则在瓦岗寨竖起大旗,麾下勇士如云,连隋朝的官兵都闻风丧胆。
一时间,大地上到处都是起义军的身影,少则数万,多则十余万,他们攻城夺府、斩杀贪官,声势浩大得连洛阳的宫殿都能听到远方的呐喊。
可远在涿郡行宫中的杨广,对此却嗤之以鼻。
当内侍慌慌张张地将起义军的奏报呈上来时,他正搂着新选的江南美人饮酒,扫了一眼奏报便随手扔在地上,语气满是不屑:“不过是些刁民作乱,饿极了抢点粮食罢了,地方官吏难道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
他不仅不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执意要继续东征高句丽。
在他看来,征服高句丽比平定“刁民”
重要得多,只有打赢了这场仗,才能彰显大隋的威严,才能让那些蕃国更敬畏他。
于是,他一面下令地方官吏“严厉镇压,格杀勿论”
,一面催促着涿郡的大军尽快出兵。
可这支号称二百万的隋军,早已是外强中干。
征程遥远,粮饷运输跟不上,士兵们常常饿着肚子行军;加上连日征战,士气低落,许多士兵甚至偷偷逃跑。
最终,隋军在高句丽的坚城之下久攻不下,粮草耗尽,只能狼狈撤军,第一次东征以惨败告终。
杨广却不肯认输。
大业九年,他又一次召集大军,再次东征高句丽。
这一次,隋军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起初进展顺利,连下数城,眼看就要攻到高句丽的都城平壤。
可就在这关键时候,东都洛阳传来了紧急警报:楚国公杨玄感起兵造反,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