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暴政横行(2 / 4)

加入书签

催马间竟有几分沙场健儿的英气。

石虎将她们编为卤簿,每逢出游,便令这千名女子随行。

出行之时,她们或执羽仪,或鸣鼓吹,马蹄踏过街市,金铃与号角声交织,紫色头巾在风中翻飞,远远望去,仿佛天女自云端散花而来,耀眼得让人眩晕。

街市上的百姓从未见过这般景象,纷纷涌来围观,人群如墙般堵住街巷,或惊叹,或议论,争着看这前所未有的新奇仪仗。

石虎坐在装饰华丽的车辇中,撩开珠帘看着这一切,心中得意非凡。

为了让自己出行时能更加便捷,他突奇想,要在漳河上建造一座“飞桥”

于是征调民夫十余万,在邺城南面运石投河,构筑桥墩。

此时正值百年不遇的大旱,骄阳似火,烤裂了千里沃野,河流干涸见底,田地里的庄稼尽数枯死。

粮食奇缺,物价飞涨,二斗米竟要价一斤黄金,寻常百姓根本无力购买,只能眼睁睁看着家中妻儿老小忍饥挨饿,饿殍遍野,树皮被剥光,草根被挖尽,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状。

可石虎全然不顾,依旧强征民夫,日夜赶工。

无数民夫因饥饿、劳累和疾病倒下,尸体堆积在河岸,有的被直接扔进河里,漳水之上漂浮着尸体,河水都散着腐臭。

结果虽花费数千万,无奈半途而废,只留下河岸上累累白骨和百姓对他更深的怨恨。

石虎的奢靡之心从未有片刻停歇。

他听闻洛阳城中留存有钟虞、九龙、翁仲、铜驼、飞廉等宝物,皆是象征王朝威仪的重器,便派遣牙门将张弥前往洛阳,将这些器物尽数搬运到邺城新都,用以装点自己的宫殿,彰显自己的统治气象。

这些宝物多是青铜铸就,体量庞大,最重的一口大钟更是重达数万斤。

搬运队伍一路跋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艰难前行。

不料行至黄河岸边时,那口大钟竟坠入河中。

此钟沉重异常,沉入水底后便隐没无踪,张弥见状大惊,深知若有差池必遭石虎严惩,立刻在沿岸招募了三百多名善于潜水的壮汉,命他们轮番下河探寻打捞。

壮汉们潜入冰冷的河水,在浑浊的泥沙中摸索多日,才终于找到钟的位置。

为将大钟捞出,张弥又让人在河岸的岩石上凿出深槽,系上数十根粗大的缆索,一端牢牢缚住钟体,另一端则套在百头耕牛身上。

一声令下,百牛齐,奋力拖拽;潜水的壮汉们在水下调整位置,防止钟体倾斜;岸上的民夫则呐喊助威,合力推动绞盘。

如此耗费了数日功夫,才将那口巨钟缓缓拉出水面。

当这些珍奇宝物陆续运抵邺城,石虎大喜,重赏了张弥。

为了炫耀,他又命左校令成公段在太武殿内建造一座高十多丈的庭燎。

成公段不敢怠慢,召集了数百工匠,日夜赶工,终于建成。

这座庭燎以精铁为架,外涂鎏金,顶端设巨大的火盆,可容纳数十斛油脂;底部以砖石砌成基座,雕刻着火焰纹与饕餮纹,寓意“火德兴盛”

建成之日,石虎亲自前来观看,命人注入油脂点燃。

刹那间,火焰熊熊燃起,高达数丈,火光将整个太武殿照耀得如同白昼。

石虎见状,乐得连连拍手称好,对成公段赞不绝口。

庭燎点燃不多时,文武大臣见石虎兴致高昂,便纷纷上殿劝进,恳请他改称帝号,以顺天意。

谁知就在此时,那座庭燎因高度过高,火焰过旺,加之连日干燥,基座的砖石受热膨胀,竟突然向后倾倒。

巨大的火盆砸落下来,沸油四溅,散落在百官身上,当场烫死七人。

好些大臣被烫得焦头烂额,衣物燃起火焰,在殿内翻滚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