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崇道惑奸(1 / 5)

加入书签

世宗登基时,大明朝早已不复洪永盛世的荣光。

西北边境,蒙古部落屡犯边关;东南沿海,倭寇袭扰渐频。

甘肃境内,流民聚众为寇;山东郓城一带,白莲教余孽死灰复燃;河南南阳,饥民因官府赈灾不力,揭竿而起。

世宗调集兵马平叛,耗时半年有余,官军虽终获全胜,却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军士伤亡逾万,粮饷耗费数百万两白银,原本就空虚的国库更添亏空。

叛乱平息的捷报传入紫禁城时,世宗独坐文华殿,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军报和奏疏,年轻的脸上满是疲惫。

他原以为登临帝位后,便是四海升平、万民归心,却未料世事如此艰难。

然而,命运似乎有意考验这位年轻的帝王。

嘉靖二年初夏,西北诸省滴雨未下。

自三月至七月,烈日灼灼,赤地千里。

西安府境内,泾河、渭河水位骤降,河床见底,庄稼尽数枯死,百姓们背井离乡,沿途乞讨,饿殍遍野。

世宗急命户部拨款赈灾,可国库早已因平叛耗空,只得从内库调拨白银十万两,并令江南各省漕运粮食二十万石驰援西北。

可远水难解近渴,西北灾情日益严重,流民潮愈汹涌,甚至有流民聚集边境,意图勾结蒙古部落,再起事端。

屋漏偏逢连夜雨。

同年秋季,南方各省又遭百年不遇的大水。

湖广、江西、浙江一带,无数良田被淹,房屋倒塌,百姓流离失所。

朝堂之上,大臣们每日的奏疏不是报灾就是请赈,世宗日夜操劳,寝食难安,短短数月,便瘦了一圈,原本清亮的眼眸也添了几分郁色。

他常常独自徘徊在乾清宫的回廊上,望着万里晴空,心中满是迷茫:难道自己真的没有帝王之命,无法带领大明走出困境?

世宗被天灾人祸搅得忧心忡忡,司礼监太监崔文趁机献媚,称修醮可禳灾,并举荐贵溪奇人邵元节,说他得异人传授、能呼风唤雨的“活神仙”

年仅十七岁、缺乏主见的世宗,心中生出希冀,便传旨征召邵元节入京。

这邵元节本是农户出身,不喜读书却善装神弄鬼,只学了些道家皮毛便谎称通仙,此次得天子征召,深知是飞黄腾达的良机,当即携弟子日夜兼程赴京。

不日,邵元节抵达京师,世宗在文华殿召见了他。

只见邵元节身着一袭青色道袍,头戴紫金冠,面容清癯,三缕长髯飘洒胸前,眼神故作深邃,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

世宗见他气度不凡,心中先有了几分信重,连忙问道:“道长,朕近日被天灾人祸所扰,百姓流离,国运维艰,不知道长有何仙术,能为朕排忧解难?”

邵元节闻言,并未立刻作答,而是闭目凝神片刻,随后缓缓睁开眼睛,一字一顿地说道:“陛下,欲消灾祸,必先修心。

修心之要,在于一个‘静’字。”

世宗不解:“何为‘静’?”

“静者,心无杂念,不为外物所扰。”

邵元节侃侃而谈:“陛下身为天子,乃天下之主,心之所向,便是天意之所归。

如今陛下忧心过度,心神不宁,阳气受损,故而天灾人祸频生。

唯有静心安神,方能感召上天,消弭灾祸。”

世宗又问:“除了‘静’,还需何为?”

邵元节微微一笑,道:“静之外,便是‘无为’。

陛下只需顺应天道,不妄为,不躁进,让万物自然生长,让百姓安居乐业,灾祸自会不驱而散。”

这番话,说得玄之又玄,却正合世宗此时的心境。

邵元节的话,恰好给了他一个心理寄托。

世宗只觉得邵元节道法高深,玄机莫测,心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