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艰辛帝路(3 / 5)
塘中央的枯树枝上,他看得心痒,顾不上脱靴,也顾不上池塘里的水冰凉刺骨,直接跳进水里,朝着枯树枝扑去。
结果鸟没捉到,自己却脚下一滑,摔了个四脚朝天,浑身湿透,冻得瑟瑟抖。
恰好秋江长老路过,看到这一幕,吓得连忙跑过去,把他从水里拉了出来。
妥懽帖睦尔冻得嘴唇紫,却还惦记着那只飞走的八角禽。
长老又气又心疼,把他带回禅房,找来干净的衣物让他换上,又煮了姜汤给他驱寒。
除了自己顽劣,妥懽帖睦尔还成了寺外一群孩童的“孩子王”
。
静江当地的百姓大多淳朴善良,知道大圆寺里住了个外来的孩子,便常常让自家孩子来寺里找他玩。
妥懽帖睦尔天生就有领导力,很快就笼络了二三十个小孩。
他会带着孩子们用废纸做成旗帜,插在寺院的围墙上,模仿军队列阵;也会带着他们在寺外的空地上捉迷藏、赛跑,常常玩得满头大汗,直到天黑才各自回家。
妥懽帖睦尔虽然活泼,却也分得清轻重。
每当有官府的官吏来寺里巡查,他便立刻收敛了顽劣本性,规规矩矩地坐在禅房里,捧着书本认真阅读,坐姿端正,目不斜视,一副乖巧懂事的模样。
官吏们见他如此,也放下了戒心,只是简单问几句便离开了。
可一旦官吏们走远,他便立刻扔下书本,又和孩子们疯玩起来,刚才的乖巧模样荡然无存。
不过,在秋江长老的悉心教导下,妥懽帖睦尔也渐渐有了些变化。
他读书越来越认真,写出的字也越来越工整,偶尔还能和长老讨论几句《论语》中的道理。
他也慢慢懂得了尊重他人,不再随意捉弄寺里的僧人,看到长老扫地、浇花,还会主动上前帮忙。
在静江的日子,是妥懽帖睦尔多年来难得安稳的时光。
没有宫廷的尔虞我诈,没有被追杀的惶惶不安,只有禅院的宁静、长老的关爱和孩童的嬉闹。
他在这里褪去了一些流亡的阴霾,重拾了孩童的天性,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着知识的养分,磨练着自己的心智。
他把秋江长老教他读书时用的书册、写字用的笔墨纸砚都小心翼翼地收在一个小皮匣里,那是他从高丽带过来的,里面还放着父亲留下的弯刀和母亲的一缕丝。
每当夜深人静,他便会打开皮匣,翻看那些书册,抚摸着弯刀,思念着逝去的父母。
他知道,这份安稳终究是暂时的,他的命运早已和大元的皇位紧密相连,那些曾经的恩怨情仇,那些未完成的复仇大业,都在等待着他去面对。
但此刻,他只想珍惜在静江的每一天,珍惜秋江长老的教诲,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而元文宗驱逐妥懽帖睦尔以后,便立自己的儿子阿剌忒纳答剌为皇太子,可是一个月后太子就死了。
这对信仰藏传佛教、相信因果报应的的元文宗夫妇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尽管他们还有儿子燕帖古思,但文宗驾崩时遗言:“王忽察都之事,为朕平生大错,朕尝中夜思之,悔之无及。
燕帖古思虽为朕子,朕固爱之,然今大位,乃明宗之大位也。
汝辈如爱朕,愿召明宗子妥懽帖木儿来,登兹大位。
如是,朕虽见明宗于地下,亦可以有所措词而塞责耳!”
当时,把持朝政的权臣太平王燕帖木儿没有立年长的妥懽帖睦尔,而是立了就在大都的明宗幼子懿璘质班继位。
不料当年十一月,懿璘质班就驾崩了。
燕帖木儿欲立燕帖古思继位,但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坚持立妥懽帖睦尔。
于是派遣中书左丞阔里吉思前去静江接妥懽帖睦尔回京。
到了良乡,燕帖木儿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