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开元盛世(4 / 5)

加入书签

范门内,公然要求更换太子,被宰相宋璟严词拒绝:“太子有功于国,天下皆知,公主岂能妄议废立?”

李旦见姑侄二人矛盾日益激化,忧心忡忡,术士一句“五日内有急兵入宫”

的谶语,更让他下定决心。

景云三年,李旦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将帝位禅让给李隆基,改元先天。

但他仍掌握着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这让李隆基的帝位如履薄冰。

太平公主的反扑愈猛烈。

她联合窦怀贞、萧至忠等大臣,甚至勾结禁军将领常元楷、李慈,密谋在先天二年七月动政变,还计划在李隆基的饮食中下毒。

消息传到李隆基耳中时,他正在宫中与心腹王琚、张说议事。

“先制人,后则受制于人!”

张说叩道:“太平公主党羽虽多,却人心不齐,可一举破之!”

七月初三,李隆基命王毛仲率领三百家兵,自己则亲率李令问、高力士等十余人,直奔禁军营地。

常元楷、李慈见皇帝突然到来,还没反应过来便被斩杀。

随后,他们一路攻入朝堂,擒杀贾膺福、李猷,宰相岑羲、萧至忠也被当场处死,窦怀贞走投无路,自缢而死。

太平公主逃入佛寺,三天后不得不返回。

太上皇李旦出面求情,希望李隆基留她一命,李隆基却摇头道:“姑姑若存丝毫亲情,便不会谋逆。

今日若放过她,日后必成大患。”

最终,太平公主被赐死家中,其党羽被一网打尽。

这一日,李隆基站在紫宸殿的丹陛上,望着阶下臣服的百官,终于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他下旨改元“开元”

,取“开辟新纪元”

之意,一个属于他的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清除太平公主后,李隆基面对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

兵变留下的创伤尚未愈合,吏治腐败,民生凋敝,边境也时有摩擦。

这位年轻的帝王深知,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

“朕要的宰相,当能帮朕拨乱反正。”

李隆基在朝会上说道。

群臣推荐了不少人选,他却独独看中了多谋善断的姚崇。

在渭川的行宫,李隆基亲自召见姚崇,提出要拜他为相。

姚崇却没有立刻谢恩,而是提出了十条建议:“陛下若能做到勿贪边功、广开言路、赏罚分明、禁绝宦官干政、不让外戚专权臣才敢领命。”

李隆基听完,站起身郑重说道:“卿之所言,皆合朕意。

朕若有违,天必弃之!”

姚崇这才叩谢恩。

在姚崇的辅佐下,开元初年的大唐开始走上正轨。

他们贬逐了那些居功自傲的功臣,杜绝了不通过吏部而由皇帝私下任命的“斜封官”

,整治了外戚干政的弊端。

最棘手的是蝗灾,黄河两岸蝗虫成灾,百姓们因迷信不敢捕杀,眼看着庄稼被啃食殆尽。

“蝗虫不灭,民无生路!”

李隆基下令:“凡灭蝗有功者,重赏;敢阻挠者,严惩!”

姚崇亲自到灾区指挥,明了夜间燃火诱捕的方法,短短数月便控制了灾情。

国家渐稳后,李隆基又启用了耿直方正的宋璟为相。

宋璟不像姚崇那般灵活,却以坚守原则着称。

他拒绝一切私人请托,哪怕是皇亲国戚,犯错也照罚不误。

有一次,李隆基的岳父想求个官职,被宋璟严词拒绝:“当官凭的是才干,岂能因私废公?”

李隆基得知后,不仅不恼,反而称赞宋璟:“这才是朕要的宰相。”

宋璟之后,张嘉贞、张说等宰相相继辅佐。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