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微博概念(1 / 4)
仪式结束后的私人交流环节,才是讨论更深层次合作的时机。
陈天邀请拉里·佩奇参观了今年刚刚投入使用的新总部大楼。
一路上,拉里频频发出赞叹。
参观过程中,双方团队的核心成员也借此机会互相熟悉,为后续的资源对接与战略合作铺平道路。
不远处的高楼上,马画藤俯视着楼下缓缓行进的一行人,脑海中忽然灵光一闪。
这段时间,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橙天的生态系统。
发扬已有优势,同时弥补现有不足。
他的目光首先投向了Facebook,这款产品一直是他试图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对象。
作为一款以自我展示为核心的自媒体平台,Facebook在乐于展现个性的欧美市场迅速走红,风靡一时。
但经过深入调研,马画藤发现Facebook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
这种偏西方模式的产品,不仅在华夏水土不服,在其它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亚洲国家也难以普及。
一方面,这与文化差异有关,亚洲人此时普遍比欧美人更加含蓄内敛。
另一方面,Facebook以图文内容作为展示自我的主要形式,而此时华夏及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网络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在网速有限的条件下,加载几张图片或许还能勉强接受,无非多等一会儿。
但要流畅地浏览Facebook,则几乎不可能。
如何在有限的网络条件下,让用户顺畅地体验“类Facebook”服务,成为马画藤持续思考的难题。
此前,马画藤一直未能找到突破口。
直到此刻,望着谷歌一行人缓缓走向晚宴会场,他心中才隐约有了方向。
马画藤虽是技术背景出身,却难得地兼具管理思维与产品嗅觉。
他从内容层面入手,对Facebook进行了深入剖析,得出以下几点洞察:
Facebook的内容以“高质量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图文形式为核心。
这让博主的形象在用户心中更为立体鲜活,从而增强了用户黏性。
但这种方式也带来了明显的弊端:高质量图片大幅提高了用户的阅读成本。
尤其是在网络条件有限的地区,这无形中将全球大量潜在用户挡在了门外。
基于这一分析,马画藤萌生了一个构想:
能否在国内打造一个以文字为主、图片仅作为点缀的简化版平台?
它应类似于当下国内火爆的CC空间,但要更加开放。
要比CC贴吧更具包容性,不再划分各类“小吧”,而是将整个平台打造成一个无边界的巨型“网络吧台”。
目前,国内用户已逐渐养成在个人“小空间”中发布精美语句、运用华丽辞藻吸引关注、引发共鸣好友共鸣的使用习惯。
这种表达欲望,正是一个新兴平台可依托的土壤。
只要文字内容足够精彩,就能引发用户的自发传播。
传播率一旦提升,又会为创作者带来强烈的正反馈,激励他们持续创作更多优质内容。
更重要的是,马画藤洞察到了一个关键点:这类文字创作周期极短,能充分利用作者的碎片时间完成。
平台并不需要特意邀请专业人士,去撰写那些论点清晰、文笔优美、内容扎实、图文并茂,甚至还要带点幽默感的“完整作品”。
完全可以请“陈天”这样的大众偶像,在吃饭、坐车、休息、甚至上厕所的间隙,挤出一点时间,向大众分享自己的日常动态。
这类内容,不讲究文笔,不要求干货,连配图都不需要,有时寥寥几句就已足够。
顺着这个思路延伸,马画藤还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