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项目扶持申报(2 / 4)

加入书签

夫眉宇间难以完全掩饰的疲惫,心疼地给他夹菜:“忙了一年,好不容易过年,就好好歇几天。”

王建安握着妻子的手笑了笑:“嗯,这几年一直都在忙,委屈你了,这几天好好陪陪你们。”

初五刚过,尹彬就从蓉城带回了消息,他脸上的表情有些复杂。

“建安,彭县那边‘兴农公司’的低价菜过完年突然在批发市场销声匿迹了。”

王建安有些意外:“哦?查清楚怎么回事了吗?”

“打听了一下,好像是他们内部出了问题。

听说那个外地老板卷了一笔货款跑路了,已经名存实亡,没人再组织货源了。”

王建安沉吟片刻,这倒是个好消息。

至少短期内批发市场的骚扰可以告一段落。

但他并不认为这是彭县那边放弃了。

“那彭县蔬菜产业公司本身呢?有什么动静?”

尹彬神色凝重起来:“这就是我要说的另一件事,他们没再搞这种小动作,但正面的竞争力度加大了。

开年他们就在蓉城几家大报纸上打了广告,宣传他们的‘彭县蔬菜’品牌,还搞了个啥子‘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认证。

而且我听说他们也在接触我们联系过的那几家机关食堂,价格压得很低,像是要不惜成本抢市场。”

王建安点了点头,这符合他的预期。

“看来他们是要在明面上跟我们真刀真枪地干了。

这样也好,暗箭难防,明枪易躲。

他们打他们的广告,我们练我们的内功。

三哥,机关食堂那边,我们要加强维护,但不必跟他们拼价格。

我们的核心还是品质和服务,要把我们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巩固好。”

尹彬点头:“我晓得。还有,我们蓉城的三号店和四号店,选址都定下来了,过了正月十五就准备开始装修。”

“好,抓紧时间,零售网络是我们的根基,必须尽快铺开。”

正月十二,省报的记者如约而至,这是陈逸飞通过自己的关系亲自联系的。

来的是一位姓孙的中年记者和一位年轻的摄影记者。

王建安和陈逸飞等人热情接待。

孙记者并没有急于采访,而是提出要先到处看看。

王建安亲自陪同,带着他们参观了草莓大棚、组培实验室、分级车间等地方。

孙记者看得非常仔细,不时提问,从技术细节到社员收入,从管理模式到市场开拓,问题既专业又深入。

摄影记者则不停地按动快门,捕捉着大棚里翠绿的秧苗、社员们专注的神情、现代化设备的运行场景。

在合作社的会议室,王建安面对孙记者的采访话筒侃侃而谈。

他没有过多渲染成绩,而是实事求是地讲述了合作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王建安诚恳地说:“我们李家沟合作社能有今天,靠的是党的政策好,靠的是各级领导的支持,靠的是农科院专家的指导。”

陈逸飞也从专家的角度补充阐述了合作社在探索农业现代化、产业化道路上的实践和思考。

对其科技投入、管理创新和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给予了高度评价。

采访持续了近一整天。

送走孙记者一行后,王建安对陈逸飞说:“陈老师,这次采访,不管报道出来效果如何,对我们自身都是一次很好的总结和提升。”

陈逸飞深有同感:“是啊,王经理,梳理的过程,也是明晰方向、凝聚人心的过程。”

几天后,省报农村版以大半版的篇幅,刊发了题为《小山村里的现代农业梦——雁县李家沟合作社创新发展纪实》的长篇通讯。

文章详细报道了李家沟合作社依靠科技兴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