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大明财神毕自严(2 / 2)
陈子履的加衔固然高,可在毕自严面前,可不敢有丝毫托大。连呼自己是晚辈,莫要太客气。
毕自严点头道:“从去年十月到今年二月,少保送回了几十万两银子,解了户部的燃眉之急呀。可见少保的理财之能,确有一番独到。‘农工商皆本’的说法,老朽听得不甚明白,还请不吝赐教。”
“赐教不敢当,是这样的……”
既然皇帝都说出来了,那就不是秘密,陈子履不再藏私,把那套理论重新说了一遍。
因为不用顾忌听众的心情,讲得更为透彻。
简而言之,土地的产出有限,而人口的增长无限。以有限对无限,输定了。
为什么陕西一遭灾,便流民遍地?
难道只因官府不仁,富人不肯赈济?
这当然是重要原因,不过人口太多,而土地太少,这一点不可以忽略。
正因为人太多,所以富人无论拥有多少良田,都有穷人抢着租种。
再加上功名可以避役避税,买田是保本买卖,绝对不吃亏。
所以,天下富人都喜欢兼并土地,不喜欢赈济乡梓——乡梓死得越多,越容易兼并。
富人和穷人天然是仇人,天下怎么可能不乱呢,仅仅几年干旱,陕西就全乱套了。
工和商则完全不同。
以一座煤山为例:
不问可知,干活的人越多,挖出的煤就越多。
隔壁的铁矿山越多,煤就越好卖,东家就越赚钱。
如果能稳定产出、稳定赚钱,富人就不会只盯着田地,而是把余钱放到开煤山、开铁矿山上。
铁矿山的产出多了,铁器就更便宜,普通农户就能用上铁犁、铁镰刀、铁锄头,等于矿山反哺了亩产。
所以,哪怕朝廷一分税都收不上,鼓励富人开山,也是有好处的。
再小的煤井、矿山也能养活百人,大家都不乱跑,就没有流寇了嘛。
陈子履知道,认同这套东西的人越多,自己的理想越容易实现。
所以恨不得掰碎了说,没有半点隐瞒的意思。
毕、倪二人反复提问,他也不厌其烦,一一解答。
茶换了一盏又一盏,根本就停不下来。
毕自严早前听皇帝说了一遍,只觉一头雾水,如今有人细细解释,才终于明白“以工为本”是什么意思。
这和以工代赈,似乎不谋而合。
倪元璐就更不用说了。
他听的本来就是二手消息,如今正主解说,自然耳目一新。
认不认同不好说,起码对方可以自圆其说,一时半会找不出破绽。
一番话说完,毕自严愣神了好久,忍不住问道:“如果大家都去挖煤、挖铁、织布、开窑,那谁去种地呢?没有人种地,大家岂非都要饿死?”
“那就要说到‘商’字了。粮食贵了,自然有人种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