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庸根基 第二章 疑心(2 / 5)

加入书签

,效率倍增。山中矿点,需探明,设小规模官冶,即便产量不高,亦能省去外购铁料之耗。”

    笔尖再动,“山泽之利”四字落下。“漆、药、木材、桐油,皆可官营专卖。组织人手有序采伐收集,由郡府出面,与汉中、乃至荆州北部隐秘交易,换回盐、铁、布匹等紧缺物资。此非小利,乃沟通内外、以土产换急需之血脉。”

    最后,他写下“兵制”。“兵力贵精不贵多。现有兵力,需分等。精选五百至一千为常备‘战兵’,严加训练,甲械优先供给。余者皆为‘屯田兵’,农隙操练,战时为辅兵或守城。如此,则能以最小耗用,维持最强战力。”

    陆逊放下笔,看向裴谦:“此诸策,环环相扣。屯田解粮秣之忧,百工署与官冶保器械之需,官营专卖通财货之流,兵制改革省养兵之费。推行之初,必有艰难,然只要将军有决断,上下用命,半年之内,必见成效。房陵根基可自此而固。”

    裴谦听完,眼中光彩大盛。陆逊之策,并非奇谋巧计,而是堂堂正正、扎根于现实的系统性的治理方案,将他考察所见的零散信息悉数串联,化为了清晰可行的步骤。这正是他目前最需要的东西。

    “好!便依伯言之策!”裴谦抚掌,语气中带着难得的振奋,“明日我便召集傅肜、廖化等人,将此诸策细化,分头推行。这‘百工署’与官营专卖之事,恐怕还需伯言多多费心,拟定详细章程。”

    陆逊微微颔首,淡然道:“既应将军之约,自当尽力。逊于江东时,亦曾留意此类庶务,稍后便可将细则草拟出来,供将军参详。”

    两人相视一笑,虽仍各为其主,但在这斗室之内,为了房陵这“一亩三分地”的生机,一种基于才智碰撞与务实目标的奇特默契,已然生成。烛火噼啪一声轻响,映照着案上那幅即将被改变的土地图景,也映照着两位当世俊杰心中各自不同的盘算与期望。

    --------------------

    有陆逊暗地筹划,廖化捉刀协助署理房陵郡的政务,裴谦得以腾出手来梳理一下军事构成脉络,在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养军之资的前提下,裴谦只保留并补齐了六百战兵的摧锋营,这六百将士单独编为兵户,不承担军户的屯田之责,专职为兵。还是归高进、薛勇、陈肃分别统领,陈肃在关羽安排西撤时便是配属周仓、廖化一路,有惊无险,如今官复原职。选锋卫交由张南统领,算是裴谦的亲卫。其余从荆州来的幸存士卒加上民夫暂编为四千余军户,征调即为兵、闲时即为民,由郡治出面撮合这些外来户与当地适龄女子通婚,帮助他们落地生根。

    原有的郡兵中的三百余匠人转为匠户,剩余的军户与新增的这四千余户一同交由傅肜统带,采用轮换制,每轮征调五百人,为期一年,专职负责郡内巡防、缉盗、守城等一应治安之责,称为“当值郡兵”。期满后返乡,再由下一轮征调者接替。如此,既可保郡内常备治安之力,又不至过度占用耕作劳力。

    目前的军队建制规模不大,武吏数量很充足,不用裴谦耗费太多精力在整肃军纪、及日常作训上。下车伊始之时事情千头万绪让人望而生畏,待沉下心来慢慢梳理,一件一件的分配好专人负责后,后面的脉络便逐渐清晰,各项事务也得以纳入正轨,虽不至顷刻间政通人和,却也能看见诸事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