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共生(1 / 3)
十年。
时光在山川与大海之间,刻下了截然不同的年轮。
新港的低洼区域,已彻底让位给了不断上涨的海水,曾经繁华的街区沉入水下,只余下一些高楼的顶层,如同墓碑般孤寂地矗立在浑浊的浪潮之中,提醒着人们一个时代的逝去。然而,人类并未完全撤离这片与海争锋的前线。那座曾经历经劫难、险些分崩离析的“方舟二号”,在经过大规模改造和无数次惨痛教训后,并未变成一座废弃的钢铁坟墓,而是以一种新的姿态,存活了下来。
它不再是那个试图征服海洋、宣称“永不沉没”的傲慢象征,而是变成了一个学会了“随波逐流”的浮动平台——“海平面适应性社区”。它依然庞大,但结构更加灵活,能够根据潮汐和风暴预警,主动调整锚泊位置,甚至进行有限的移动。它的能源主要来自覆盖顶部的太阳能板和海浪发电机,淡水依靠大型海水淡化系统和收集的雨水,食物则部分来自自身的水培农场和与附近尚存渔村的贸易。它不再试图对抗海洋的规律,而是学习如何在其间寻找动态的平衡。尽管生活空间拥挤,资源时感匮乏,内部管理也矛盾丛生,但它确确实实地“漂浮”着,成为了成千上万无法或不愿迁往内陆的人们的栖身之所,一个在无常大海上挣扎求存的、笨重而坚韧的“刍狗”。
而在内陆的群山之间,变化则以另一种更缓慢、更深刻的方式发生着。
叶知夏所在的山村,以及周边几个同样践行着“在地韧性”理念的村落,已然成为了一个区域性的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典范。这里的梯田恢复了生机,甚至比灾前更具 biodiversity。作物不再单一化,老品种与新培育的适应性品种间作,田埂上种植着固氮的豆科植物和驱虫的香草,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自我调节的生态群落。坎儿井系统被进一步优化,与新建的小型水库和滴灌网络相连,应对着愈发不稳定的降水。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建立在村口、由旧校舍改造而成的“乡土物种与智慧传承中心”。里面不仅收藏着数量翻了数倍的“种子银行”样本,还有详细的土壤改良记录、物候观察日志、以及整理成册的民间农谚和生态知识。这里定期有学者来访,有周边地区的农民前来学习交流,甚至有一些在“浮动城”生活中感到窒息、前来寻找另一种可能性的年轻人,在这里做短期志愿者。
叶知夏和苏远,是这一切的核心推动者。他们不再是当年那个仅凭一腔热血的青年,岁月和磨砺让他们的话语更具分量,眼神也更为沉静。他们的女儿,取名“知常”,取自《道德经》“知常曰明”,寓意知晓并顺应自然之恒常规律。
小女孩今年八岁,是在泥土和草木清香中长大的,有着山里孩子特有的、黑亮而灵动的眼睛。她不像父辈那样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或对未来的焦虑,对她而言,与土地共生,是如同呼吸般自然的事情。
此刻,黄昏时分,知夏牵着知常的手,沿着蜿蜒的山路,走向那座早已废弃、但被父亲叶振华坚持维护下来的灯塔。叶振华在经历了几年的山村生活与深刻反思后,一部分时间留在村里,协助“传承中心”进行一些技术性的规划和数据建模(他依然是出色的工程师,只是将才能用在了不同的方向),另一部分时间,则会回到海边,守护这座灯塔。他说,这不是怀旧,而是一种“了望”与“锚点”。
爬上灯塔顶端,海风扑面而来,带着熟悉的咸腥。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近处,是嶙峋的、被海水侵蚀得更厉害的礁石;远处,暮色中的“海平面适应性社区”灯火通明,如同漂浮在海面上的一片巨大的、星光点点的岛屿,随着波浪轻轻起伏。它与脚下这片沉默、黑暗的山海,形成了一种奇异的、既对立又并存的画面。
“妈妈,那就是爸爸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