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对话(2 / 3)
为结构工程师,他精通钢材的应力、混凝土的配比,却从未想过,最基础的土壤,也蕴含着如此精妙而强大的“结构”和“系统”。
接下来的几天,叶振华像个沉默的学生,跟着知夏和苏远,看他们如何利用坎儿井和新建的小型蓄水池调配水源,看他们如何利用植物多样性来抑制害虫,看他们如何记录物候,调整农事。他看到了被洪水冲毁后又顽强重建的生机,看到了那些被精心保存在“种子银行”里、承载着适应基因的老品种,也看到了村民们在这种与自然协作的模式下,眼中重新燃起的希望之光。
一种他从未接触过的、缓慢而坚韧的力量,在他心中悄然生长。
这天傍晚,知夏带着父亲,爬上了村子后面那座可以俯瞰整个山谷的小山岗,也就是她曾经无数次摇响铜铃、思考未来的地方。夕阳将天空渲染得一片辉煌,山谷里炊烟袅袅,梯田如镜,反射着天光。
“这里能看到爷爷的灯塔吗?”叶振华忽然问,声音有些沙哑。
知夏摇摇头:“太远了,看不到。但我知道它在那里。”
她顿了顿,轻声说:“爷爷说,守塔不是守灯,是守心。灯塔不是给船看的,是给人看的——告诉他们,就算天塌了,也得立个坐标,知道自己是谁。”
叶振华身体微微一震,良久没有说话。暮色渐浓,第一颗星子在靛蓝色的天幕上亮起。
“夏夏,”他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一种卸下重负后的疲惫与清醒,“我以前以为,坐标是经纬度,是导航图上的一个点。我们造‘方舟’,想为人类在洪水上建立一个永不沉没的坐标;我们搞‘火种’,想为文明在星际间寻找一个新的坐标……我们不断地向外寻找,用最坚硬的材料,最复杂的计算,却忘了……”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投向脚下在暮色中变得深沉的山谷,投向那些星星点点的灯火。
“……却忘了,最坚固的坐标,可能不在外面,而在里面。在脚下这片土地里,在这些传承的记忆里,在……心里。”
他转过头,看着女儿,眼神复杂,有愧疚,有感慨,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明了:“你们走的这条路,也许很慢,也许无法立刻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它不会沉没,也不会迷失方向。”
知夏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听着。她知道,这不是她说服了父亲,而是这片土地,这种生活方式,以及父亲自身经历的失败,共同完成了一场艰难的“对话”。
她从脖子上取下那枚铜铃,递到父亲面前。
“这是……”叶振华有些疑惑。
“在灯塔我想,它可能和我们家那本《刍狗纪》一样,是很久以前,某个先辈留下来的东西。它好像……在告诉我们一些事情。”
叶振华接过铜铃,手指摩挲着那个深深的刻痕。冰凉的金属触感,却仿佛带着某种温热的、跨越时空的脉搏。他学着知夏的样子,轻轻摇晃。
“叮……”
清脆的铃声在暮色山岗上响起,不像金属的撞击,更像是一声悠长的叹息,或是一句古老的问候。这声音穿透空气,仿佛与山谷里的风声、远处的犬吠、以及更遥远的海浪声连接在了一起。
在这一刻,叶振华仿佛看到了数百年前,一个姓周的秀才在干裂的大地上仰望星空;看到了一个姓林的女子在狂暴的海洋中紧握舵轮;看到了一个姓沈的少年在黑暗的矿井里记录着同伴的死亡……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无情天地进行着一场永无止境的“对话”。
而他和他的女儿,不过是这漫长对话中,新加入的、微小却不可或缺的声音。
他没有将铜铃还给知夏,而是紧紧握在手心,感受着那细微的震动。
“我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