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潮声(2 / 3)

加入书签

完全理解母亲的担忧,或许只是因为,那片爷爷守护的海,那夜以继日的不安潮声,让她感到一种本能的恐惧。离开那天,她最后去了一次灯塔。

爷爷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力拍了拍她的肩膀,将那把沉重的、黄铜制成的灯塔钥匙塞进她手里。“拿着。想家了,就回来看看。灯塔……总得有人记得路。”

回到山村的生活是另一种节奏。这里的时间仿佛流淌得更慢,空气里是泥土、草木和炊烟的味道,而不是海水的咸腥和城市的尾气。奶奶带着她在梯田里劳作,教她辨认土壤的墒情,教她如何引山泉水灌溉。“地不会骗你,”奶奶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抓起一把黑土,攥紧,又松开,土块松散地落下,“你对它好,它就给你收成。”

起初,知夏有些不适应。她怀念大海的辽阔,觉得山区的生活闭塞而沉闷。直到有一天,她跟着村里人去清理一条废弃多年的地下暗渠。当引水成功,清澈的山泉水哗啦啦流入干涸的田地时,一个老农激动地抹着眼泪,念叨着:“老祖宗的法子,还是灵啊!这是‘坎儿井’,老辈子传下来的……”

坎儿井?

这个词像一道闪电,瞬间劈中了知夏的记忆。她猛地想起,在爷爷那间堆满旧物的灯塔小屋里,她曾经翻到过半本残破不堪、被爷爷当做垫桌脚的古书,封面模糊,似乎就叫……《刍狗纪》?里面好像就提到过这种地下引水技术,说是很久以前,一个叫陈怀安的人,在一个叫青禾原的大旱之地,跟着一个叫周墨白的秀才挖出来的!

五百年前的技术,竟然在这里,依然发挥着作用,滋养着生命。一种奇异的连接感,让她心头震颤。

闲暇时,她会走到村子边缘的高处,眺望远方。虽然看不见海,但她总能感觉到那不安的潮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她从口袋里掏出那把爷爷给的灯塔钥匙,冰凉的金属触感让她稍感安心。还有……她摸了摸脖子上挂着的一个小物件。

那是离开新港前,在一次退潮后,她在爷爷灯塔下方的沙滩上捡到的。一个锈迹斑斑的小铜铃,铃身几乎被海藻和氧化物覆盖,铃舌也卡住了,摇不响。她花了很大力气才把它清理出来,露出原本的黄铜质地,虽然布满划痕,但铃身内侧,隐约可见一个刻痕很深的字——“周”。

她不知道这个“周”意味着什么,只觉得这铜铃带着一种古老的、沉静的气息,让她莫名地感到亲切。她用一根红绳把它串起来,戴在了脖子上。

这天,父亲叶振华难得开车进了山,来看他们。他瘦了些,但精神亢奋,宣布了一个消息:“‘方舟一号’首次试航,向社会公开征集体验家庭!我们公司有内部名额,我给你们都报了名!带你们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未来!”

母亲皱着眉想拒绝,但弟弟知秋却兴奋地跳起来:“我要去!我要去看大船!”

知夏看着父亲殷切又带着炫耀的眼神,又看看母亲忧虑的脸,最后点了点头。“我去。”她说。她想亲眼看看,父亲口中那个“战胜自然”的奇迹,到底是什么样子。

“方舟一号”与其说是船,不如说是一座移动的钢铁岛屿。银灰色的船体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庞大的身躯堪比几个航空母舰,甲板上甚至规划了小型公园和模拟沙滩。登船的那一刻,知夏确实被这极致的工业文明成果震撼了。一切都是崭新的、自动化的、充满未来感。父亲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各种高科技设施,脸上洋溢着自豪。

试航起初很顺利。“方舟”平稳地航行在蔚蓝的海面上,内部几乎感觉不到晃动。游客们欢声笑语,享受着这“海上乌托邦”的新奇。

然而,变故发生得毫无预兆。

先是广播里传来船长略显紧张的声音,提醒大家注意,前方监测到一股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