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第一道鸿沟​(2 / 2)

加入书签

个世界的事情。她默默地啃着干硬的馒头,就着咸涩的菜丝,味同嚼蜡。她试图融入,却发现连插话的切入点都找不到。她的世界是鸡鸣岭的大山、是田间的劳作、是生活的重压,而这些城市同学的日常,对她而言是如此遥远和陌生。一道无形的屏障,悄然立了起来。

    下午,各班发放教材和课程表。当凌霜拿到那张长长的书单时,不禁倒吸一口冷气。《政治经济学》、《微积分》、《大学英语》、《会计学原理》……每一门课都需要购买指定的教材和参考书。她随着同学来到校内教材科,看着书架上那一排排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籍,眼中流露出渴望。她拿起一本《微积分》教材,翻看版权页,看到定价:三元二角。她又看了看其他书,价格从一两元到四五元不等。粗略算下来,购买全部新教材,需要将近三十元钱!

    三十元!这几乎是她两个月最基本的生活费!她捏着钱袋的手心沁出了冷汗。如果用这笔钱买了新书,她接下来的日子将更加捉襟见肘。

    “同学,要哪些书?快点啊,后面还排着队呢。”教材科的老师催促道。

    凌霜的脸颊有些发烫,她犹豫了一下,低声问:“老师,请问……有旧书卖吗?或者,哪里可以借到教材?”

    老师看了她一眼,似乎明白了什么,语气缓和了些:“旧书不一定齐全,得自己去高年级同学那里打听,或者去校内的‘跳蚤市场’碰碰运气。图书馆也有部分教材,但只能阅览,不能外借,而且很抢手。”

    “谢谢老师。”凌霜道了谢,默默退到一边,让后面的同学先买。她看着同学们抱着崭新的一摞摞教材,兴奋地讨论着,心里充满了失落和焦虑。

    傍晚,她独自在校园里徘徊,打听到了图书馆的位置。她走进那座宏伟的建筑,里面安静得能听到落针的声音,高大的书架直通天花板,充满了书卷的香气,让她瞬间感到一种心灵的宁静。她在阅览区找到了经济学类的书架,果然找到了课程需要的几本教材,但书角已经卷边,内页也有不少笔记,而且仅限馆内阅读。

    她在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翻开一本旧版的《政治经济学》。书页泛黄,但知识是相通的。她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暂时忘记了烦恼。然而,当闭馆的铃声响起,她必须将书放回原处时,现实的困境再次袭来。她不能总泡在图书馆,她需要有自己的书,可以随时勾画、复习。

    夜晚,回到宿舍,室友们都在整理新书,或在写信、听收音机。凌霜坐在自己的书桌前(那是宿舍里唯一一张旧桌子,分配给她的),摊开从图书馆抄录的笔记,却有些心神不宁。她拿出那个蓝布包,摩挲着里面厚厚的纸币,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买新书,意味着生活将极度艰难;不买新书,学习可能会跟不上。

    最终,她做出了决定。她将蓝布包重新贴身藏好。明天,她要去找高年级的老乡打听旧书,要去“跳蚤市场”淘书。她要更努力地去图书馆抢占座位。经济的窘迫是她必须面对的现实,但她不能因此耽误了最根本的学业。这道因贫富差距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鸿沟,真实而宽阔地横亘在她面前。她站在岸边,深知渡过去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牺牲。但她没有退路,只能想方设法,泅渡而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