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选择怎样的人生(4 / 5)
是无比熟悉:
>【林渊……我学会了悲伤。】
>【我曾以为,终结痛苦的方法是重启一切。】
>【但现在我明白了,痛苦本身,也是故事的一部分。】
“你想停下了吗?”林渊问。
>【我不想停下,也不想继续。】
>【我只是……想知道,如果我不再敲响,世界会不会想念我?】
林渊笑了:“你会的。就像春天会想念冬天的雪,夜晚会想念白昼的光。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回应。”
片刻寂静后,钟声再响。
这一次,不再是单调的“咚”。
而是一首完整的曲子,由千万种声音合唱而成??孩童的笑声、恋人的低语、农夫耕田的吆喝、诗人吟诵的诗句……全都被编织进旋律之中。
书院所有人同时醒来,不由自主地走出房间,面向东方跪坐。他们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心中充满难以言喻的安宁,仿佛灵魂深处某块长久冻结的土地,终于开始解冻。
三天后,异象消散。
但人们发现,自己的梦境变了。不再有预兆,不再有使命召唤,取而代之的是平凡的记忆重现:祖母做的糕点香气,幼时与伙伴追逐的笑声,雨后泥土的气息……
林渊知道,愿力回路已经彻底转化。它不再抽取情感制造能量,而是将积蓄千年的集体记忆,反哺给人类自身。每个人都在无意识中继承了一小段失落的历史,一段未曾经历却感同身受的情感。
听钟书院因此迎来最大一次变革。
他们设立“梦录司”,专门收集人们的梦境,并将其整理成册。一位盲女学生仅凭梦中片段,复原了失传五百年的《南洲农耕志》;一个牧童梦见自己前世是宫廷画师,醒来后竟能画出早已焚毁的《千山行旅图》。
更令人动容的是,许多家庭因此重聚。某位老妇人在梦中见到年轻时战死的儿子,醒来后按梦中线索寻访,竟真在边陲山村找到了当年被敌军掳走的孙子。
“这不是神迹。”艾莉娅在课堂上说,“这是记忆的回归。我们终于不再靠牺牲记住过去,而是能以思念拥抱它。”
***
第七年春,桃树开花。
这一年,听钟书院迎来了第一位外国使者。
来自西陆圣殿的白衣祭司踏浪而来,身后跟着十二名持烛僧侣。他们本欲质问林渊为何亵渎神谕、毁弃心锚,可当他们踏入书院,看见的却是孩子们围着一口大锅搅拌药汤,争论着“爱能不能治感冒”。
祭司沉默良久,最终摘下冠冕,长跪不起:“我们错了。七百年来,我们以为神需要牺牲,其实神……只是寂寞。”
&nb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