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帝王与权臣(3 / 6)

加入书签

sp;   为了满足船用钢的强度、韧性和耐腐蚀要求,铁厂在AI技术指导下,不断改进焦炭炼铁和酸性转炉炼钢技术。

    高炉日夜不息,烟囱浓烟滚滚,产量与质量被迫不断提升。

    这里产出的不再是粗糙的生铁锭,而是规格统一、质量稳定的钢板、型钢和铆接用钢材。

    淮南煤矿迎来了开采高峰。

    蒸汽机、炼焦、发电.......无一不需要巨量煤炭。

    传统的土法小煤窑无法满足需求,在明源财团旗下的“大明矿业”的主导下,开始引入蒸汽抽水机、矿井提升机和更安全的支护技术,向着更深、更高效的机械化开采迈进。

    煤炭产量陡增,价格不升反降,反而进一步促进了能源消费。

    制造蒸汽轮机需要的铜合金(用于冷凝器管道)、锡、铅等有色金属的需求激增,带动了江西、云南等地的相关矿藏勘探与开采。

    制造火炮所需的特殊合金,则催生了对钨、锰等稀有金属的初步认知与寻找。

    原材料之后,是加工与制造环节的深刻变革。

    而“启明”号上数以万计的零件,从巨大的蒸汽机连杆到精密的仪表齿轮,催生了对重型机床、镗床、铣床的需求。

    南京、苏州等地开始出现专门化的“机器厂”,它们购买大明商会提供的母机,承接来自造船厂及其他新兴工业的零部件订单,标准化、精密化的制造理念开始萌芽。

    钢铁舰体的连接主要依靠热铆接,这需要大量经过培训的铆工,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的技术工人队伍。

    同时,苏宁秘密引入了最基础的电弧焊技术(限于特定车间和AI操作),用于关键部位的连接,虽然规模尚小,却代表了未来的方向。

    战舰需要防腐涂料、密封材料、润滑油。

    这促使松江、太仓等地原本生产桐油、生漆的传统作坊开始向现代化工转型,尝试生产清漆、早期合成润滑油等,并开始建立初步的酸碱工厂以满足生产需求。

    巨舰的建造与运行,更离不开下游产业的支撑。

    无论是建造过程中的工厂动力,还是战舰本身所需的燃煤,都使得电力与煤炭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金陵雷神发电厂”不断扩容,新的电厂开始在苏州、镇江等地规划。

    煤炭运输成为重中之重,刺激了漕运(运煤船队)、沿海航运的发展,甚至推动了早期铁路规划,以便将淮南煤矿的煤更高效运至长江码头。

    “启明”号的吃水深度和体型,要求港口进行疏浚和加固,深水码头、重型起重设备(蒸汽吊机)成为沿海港口的标配。

    专门为舰队服务的煤炭补给站、武器维修厂、后勤仓库体系开始建立,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