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经济触角(2 / 5)
这份实时、精准的“商业舆图”,其价值远超千金。
维系这个庞大体系的,是那张以漕运、海运和官道为基础的高效物流网。
这张网不仅输送商品,更在关键时刻,能够快速调动资源,其战略意义,已超越商业本身。
“大明供销总社”并不仅仅满足于直接零售,它很快开启了更具统治力的商业模式,向其他中小商行“散货”(批发)。
已经完成在南京、京城、扬州、临清、汉口等交通枢纽,建立大型中心仓房,存储从海贸、江南工坊、各地收购来的巨量商品。
定期印制详细的货品目录,列明各类商品的批发价、起批数量,分发至各地中小商号。
目录上从南洋香料、松江棉布,到景德镇瓷器、江西纸张,乃至供销社自产的特色商品,种类繁多,价格透明。
任何商行皆可前来批发,但目前必须现银结算,接下来等到供销社体系完成铺设,苏宁也有考虑退出代金券擢取天下财富。
供货价格根据采购量浮动,且要求商户遵守供销社设定的“建议零售价”,以维护终端价格稳定。
面对供销社提供的,比自己四处采购更价廉物美,供应稳定的货源,绝大多数中小商行做出了最现实的选择,那就是成为供销社的“下线”。
他们不再需要承担长途采购的风险和成本,只需从供销社仓房进货,然后在自己的店铺销售即可。
利润虽被压缩,但胜在稳定、省心。
于是,一幅奇特的商业图景出现了:大明供销社如同巨大的心脏,通过物流网络(血管),将商品(血液)泵送至全国各地。
而无数依附于它的中小商行,则如同毛细血管,将商品最终输送到每一个消费者手中。
苏宁通过掌控“心脏”和“主干血管”,间接调控着整个帝国的商业血液循环。
这一变化,自然也传到了京城。
隆庆帝和户部官员们发现,虽然市面上商品更加丰富,物价趋于稳定,商业税银也持续增长,但一种无形的,名为“大明供销社”的商业秩序正在形成。
它不像传统的皇商那样显山露水,却无处不在。
有大臣在奏折中隐晦地提到:“......商利大半归于供销一社,虽利于国课,然恐非长久之计………………”
然而,隆庆帝看着户部报表上稳定增长的税收,想到各地报中“市面平稳,民无怨言”的描述,再联想到苏宁那“利于民生”的承诺,最终将这份奏折扣下了。
在皇帝看来,一个能稳定提供税源,平抑物价,并且某种程度上可控的商业巨擘,在眼下,利远大于弊。
此时,应天巡抚衙门里的苏宁,手中把玩着一枚刻着“大明供销总社”字样的铜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