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万历出生(2 / 6)

加入书签

 老太监望着二人渐行渐远的背影,轻轻拭了拭额角的汗珠,嘴角却泛起一丝欣慰的笑意。

    廊下的古柏在冬日的寒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也感知到这裕王府中,正在悄然发生着某种变化。

    嘉靖四十三年的初春,裕王府的经首次开讲。

    按照惯例,本该从《大学衍义》或《尚书》这些稳妥的经典开始。

    然而谁都没想到,苏宁的第一课,就打破了沿袭多年的规矩。

    这日清晨,裕王端坐书案前,两侧陪坐着王府属官和几位侍读学士。

    当讲到《孟子?梁惠王》“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这一章时,苏宁突然合上书本,向裕王躬身一礼:

    “殿下,臣有一问:若梁惠王活在当今嘉靖年间,他是该效仿先贤,继续增修长城,还是该倾力整顿漕运,疏通国脉?”

    这问题来得突然,书房内顿时一片寂静。

    长史李翔连连向苏宁使眼色,示意他莫要逾越。

    几位老学士更是皱起眉头,显然对这种离经叛道的讲法颇为不满。

    裕王却露出感兴趣的神色,沉吟道:“先生此问,倒是新奇。依常理而论,自然是修长城以固边防......”

    “殿下请看。”苏宁不待裕王说完,已从袖中取出一卷绢布,在众人面前徐徐展开。

    那是一幅精心绘制的《九边军费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镇军费开支。

    “嘉靖三十年至四十年,朝廷为修缮长城,共耗银八百余万两。”苏宁的手指划过图上蜿蜒的曲线,“而同一时期,戚继光将军在东南抗倭四年,总计仅耗银二百四十万两。”

    书房内响起一阵倒吸冷气的声音。

    长史李翔再也坐不住,起身劝道:“苏纪善,这些数字还是……………”

    “让他说完。”裕王抬手制止,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幅图。

    苏宁又展开另一幅漕运图:“但若没有漕运,边数十万将士,连每日的馕饼都吃不上。去年通州仓亏空,大同镇就曾断粮三日。”

    他走到两幅图之间,声音清朗:“修长城如治病,治标;通漕运如养生,治本。梁惠王之失,在于只知筑城自守,却不知疏通国脉、富民强兵才是根本。”

    一位老学士忍不住反驳:“苏纪善此言差矣!长城乃祖宗成法,岂可轻议?”

    “正是要议!”然而裕王却是突然拍案而起,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这才是经世之学!不是死读经书,而是学以致用!”

    他快步走到图前,仔细端详着上面的标注:“所以先生的意思是,朝廷应该在保证漕运通畅的前提下,酌情调整边防开支?”

    “殿下明鉴。”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