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一升再升(5 / 6)
精进。”
嘉靖帝忽然轻笑一声:“徐卿倒是会举荐人。”
他顿了顿,语气意味深长,“裕王近来读什么书?”
“回陛下,殿下近日在研读《资治通鉴》,尤重汉宣、光武之治。”
“嗯......”嘉靖帝重新闭上双眼,“告诉裕王,好生读书。至于那个苏宁……………”
徐阶屏息静听。
“让他记住‘春蚕到作茧时,自然要吐丝”。‘
“是!陛下,”
三日后,司礼监的批红正式下达。
当这道旨意传遍朝野时,所有人都明白,这看似平常的“磨砺”,实则是帝心默许的储君班底构建。
那个曾经在诗会上摔玉明志的年轻进士,正在一步步走向大明王朝的权力核心。
而在裕王府的书房里,年轻的裕王拿着苏宁的会试卷宗,对身旁的讲官冯保笑道:“父皇又给本王送来一位人才。”
嘉靖四十二年的深秋,苏宁兼任裕王府纪善的消息,如同野火般一夜之间燎遍了整个翰林院。
这日清晨,苏宁如常在史馆内校对《太祖宝训》和编修《嘉靖会计录》。
窗外银杏正黄,偶有几片落叶飘在窗棂上,发出细碎的声响。
他正提笔蘸墨,忽听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苏编修真是好手段啊!”
人未至,声先到。
只见独眼龙严世蕃的心腹,吏部郎中赵文华大步踏入史馆,身后跟着两个小吏。
他径直走到苏宁案前,将手中的《永乐大典》残卷重重摔在案上,震得笔墨纸砚齐齐一跳。
“翰林院的冷板凳还没坐热,就攀上裕王府的高枝了?”赵文华俯身逼近,声音刻意压低却字字刺人,“怎么?是觉得这清水衙门,容不下你这尊大佛了?”
馆内其他翰林纷纷低下头,假装专注案牍,却都竖着耳朵细听。
苏宁缓缓放下笔,起身施礼:“赵郎中言重了。下官蒙圣上恩典,徐阁老举荐,不过是去王府做个记录言行的差,何来攀附之说?”
“闲差?”赵文华冷笑一声,手指重重敲着案上的《永乐大典》,“这《永乐大典》的校勘重任,苏编修就这么撂下了?还是说......”
他故意提高声调,“裕王府的差事,比修撰国朝大典还要紧?”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赵郎中今日好兴致,竟有空来史馆指点校勘?”
众人回头,只见学院学士李本拄着拐杖站在门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