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进士及第(1 / 7)
嘉靖四十一年七月,整个济南府都笼罩在蒸腾暑气中。
距八月乡试尚有月余,大明湖旁的贡院街却早已车马塞途,各地赴考的秀才们将客栈房价抬得比趵突泉水还高。
苏宁坐在府学藏书楼的冰鉴旁,指尖划过《文献通考》里“漕运”条目。
窗外传来新晋秀才们的笑闹,他们正围着学政大人从京城请来的“衡文先生”请教时文。
“苏兄不去听听?”同窗张汝明抱着《性理大全》凑近,“听说这位先生深谙严阁老文风………………”
苏宁合上书卷:“若只知揣摩上意,与胥吏何异?”
他望向院中那株老槐树,“三年大比,要的是经世之才。”
“可是......”
“张兄,你的好意我心领了,实在是不想把精力浪费在这种事情上。
“哎!行吧!那我自己去了。”
为避喧嚣,苏宁请准前往青州书院备考。
不料刚进书院,就听见激烈争论,十几个秀才围在《乡试预测题》前争执不休。
“必考漕运!”一个白胖秀才挥舞着时文选本,“家父在通政司,说严世蕃大人最近常调漕运档案!”
清瘦的寒门学子立即反驳:“《孟子》云‘民为贵”,当考农政!”
混乱中,书院山长敲响云板:“嘉靖三十八年乡试,你们猜的‘倭患“盐政’可曾考中?题在圣贤书中,不在权贵嘴上!”
是夜,苏宁在斋舍整理笔记。
烛光下,他将《大学衍义补》与《山东通志》并置,在“田赋”页脚画出生丝流向图,这是从表哥周正杰信中得到的启发。
如今周正杰在北京城的“沉鱼落雁”经营的很不错,已经和大明达官显贵的女眷们建立了联系。
其实古代华夏的掌权者本来就没有任何的保密意识,据说宋朝的文官为了出书立传都能把朝政写在书上。
所以周正杰如今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得到想要的消息,毕竟“枕头风”这东西真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七月十五,书院突然举行摹考。
当题牌亮出《何以使百姓足而君用不匮》,满场哗然,这竟与去年院试题同源!
多数人急忙翻找旧稿,唯苏宁不慌不忙。
苏宁想起在莱州府衙见过的赋税黄册,又结合“沉鱼落雁”的账本数据,破题直指要害:“欲求君用足,当先制民产......今蚕桑之利十倍于稻,而浙直桑田尽归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