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和风细雨(6 / 7)

加入书签

nbsp;不时能听到激烈的讨论声:

    “这一段真的该用《朱子集注》吗?”

    “农书里的灌溉法应该配图说明!”

    “工坊新式织机的原理要写进教材吗?”

    而在另一边的孝陵学堂,如今已经扩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书院。

    三千名学生按照年龄和基础,被分为蒙学、小学、中学三个学部。

    清晨,朗朗读书声响彻孝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九九归一,算盘要精......”

    “水车之力,在于枢机………………”

    常升这日特意前来探望,看到校场上一群学生在练习射箭,不禁赞叹:“允通,这些孩子训练得不错啊!”

    苏宁微微一笑:“二舅,这些都是常家旧部的子弟。他们上午读书,下午习武,将来都是我们大明的好儿郎。”

    “只是......”常升压低声音,“现在淮西各家都争着把子弟送来,会不会太招摇了?”

    “无妨。”苏宁胸有成竹,“来的都是客。魏国公家的徐辉祖在中学部,宋国公家的冯诚在小学部,就连凉国公家的蓝斌也来了。”

    他指着远处的教室:“不过我把他们打散了分班,每班都安排了我们的人。”

    这时马和前来禀报:“皇孙,明通商行这个月的盈利已经统计出来,共计八万七千两。各地加盟商又新开了二十家分号。”

    “拿出五万两,用于书院扩建。”苏宁吩咐道,“再拨一万两,给编撰馆的先生们发双倍润笔费。”

    “奴婢明白。”

    常升看着外甥运筹帷幄的模样,不禁感慨:“允通,你这书院的开销,怕是比国子监还大。”

    “值得。”苏宁目光深远,“这些学生学成之后,将会是大明最需要的人才。会算账的可以去户部,懂工事的可以去工部,知农事的可以劝课农桑。”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受过同样的教育,有着同样的理念。”

    消息传到宫中,朱元璋看着锦衣卫的密报,对朱标说:“你看看,允?这小子,都快把孝陵变成第二个国子监了。”

    朱标担忧地说:“父皇,三千学生是不是太多了?而且还有那么多淮西子弟……………”

    “让他折腾去。”朱元璋不以为意。

    他指着密报上的数字,“再说,这些开销都是明?商行出的,又没花朝廷和内帑的一文钱。”

    “儿臣是担心,允通年纪太小,如此张扬………………”

    “张扬?”朱元璋冷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