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我不是药神11(2 / 5)
愿意绑定,但底细不明,风格激进,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最终,对“量”和“控制权”的渴望,以及内心深处对苏宁那种“独立倾向”的一丝不满,压倒了谨慎。
桑尼做出了决定:两头下注。
于是他热情地接待了张长林,与他签署了一份所谓的“独家代理协议”。
当然,这份协议在法律上几乎无效,且桑尼随时可以否认,并给出了一个颇具竞争力的价格。
在整个过程中,桑尼只字未提苏宁的存在。
他狡猾地维持着信息差,既想抓住张长林这条新线,又不想失去苏宁这个老客户。
他自以为能完美地操控这两条互不知情的线,却不知这是在玩火。
接着张长林带着大量的印度格列宁和“独家代理”的野心凯旋而归。
与之前卖假药时的小打小闹不同,这一次,他手里有真家伙!
于是他改变了策略,不再局限于欺骗个别老人,而是开始模仿之前打听到的“神秘药贩”的模式,试图构建自己的地下销售网络。
他甚至比苏宁更“大胆”,为了快速打开局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筛选门槛。
仿制药的大规模出现并且有效,立刻引起了正版格列宁厂商,瑞士诺瓦公司中国代表处的注意。
之前零星的代购他们可以睁只眼闭只眼,但苏宁和张长林这种级别的出货量,已经严重触犯了他们的核心利益,侵蚀了他们的天价市场。
当然他们也对苏宁的销售渠道秘密探查过,然而却是没有一点有效的信息。
接着巨大的压力立刻给到了相关部门。
之前可以对“假药案”敷衍了事,但如今面对世界顶级药企的强烈投诉和施加的外交、商业压力,警方必须拿出姿态和行动。
一场针对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的专项调查迅速启动。
张长林团伙由于其高调、组织松散且留下了更多线索,如银行转账、物流信息等,很快就被警方锁定。
刚刚感觉自己要“牛逼起来”的张长林,还没来得及享受几天“药王”的瘾,就迅速被警方捣毁了窝点,本人也上了通缉令,仓皇逃窜。
然而,打掉了张长林这个浮在水面上的“代理”,警方和市场监督部门却发现情况远比想象复杂。
因为市场上的印度仿制格列宁并未消失,依然有少量但稳定的货源在极其隐秘的渠道中流动,效果确凿,但源头更加隐蔽,交易方式更加狡猾完全现金、人货分离、单线联系,几乎抓不到任何尾巴。
这清楚地表明,张长林只不过是个半路杀入的“搅局者”。
在他背后,还隐藏着一条更深、更谨慎、运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