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舆论压力(7 / 8)

加入书签

晚第一个微笑:“阿美莉卡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国家,另外永仁赢得合同靠的是效率和性价比。五角大楼的数据显示,我们提供的后勤服务比传统承包商快40%,成本低35%。在座的哪位观众不愿意用更少的钱获得

    更好的服务呢?”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诚恳:“我理解人们对我的背景有疑问。但美国梦不正是关于一个人能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吗?我能从唐人街的餐厅和厨房走到今天,靠的不是特权,而是无数个通宵工作的夜晚,是敢于冒险的勇气,是珍

    视每一个机会的态度。”

    这段采访一经播出,舆论风向开始微妙转变。

    《时代》杂志随后以苏宁为封面,标题简单有力:《美国梦,亚洲版》。

    福克斯新闻甚至制作了一期专题节目,将苏宁的经历与洛克菲勒等白手起家的美国商业巨头相提并论。

    华盛顿,白宫西翼。

    布什总统将一份简报扔在桌上,看向幕僚长卡德:“舆论怎么说?”

    卡德整理着文件:“最新民调显示,公众对苏宁的看法出现两极分化。保守派认为他是移民成功的典范,自由派则质疑政府与外裔商人走得太近。”

    国家安全顾问赖斯插话:“更重要的是,他确实提供了我们急需的服务。没有永仁的物流网络,我们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行动成本会高出数十亿。”

    布什转向副总统切尼:“迪克,你怎么看?”

    切尼慢条斯理地放下咖啡杯:“乔治,在华盛顿,每个人都有过去。重要的是他现在能为我们做什么。永仁的合同让哈利伯顿那些老牌承包商不得不降价20%,这对预算来说是好事。”

    他意味深长地补充:“而且,一个有把柄‘的商业伙伴,往往比清白无瑕的更......可靠。”

    布什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突然问道:“他那个特斯拉项目进展如何?”

    “出乎意料地好,”能源部长接话,“他们的电池技术比通用和丰田领先至少两年。为此永仁集团也是已经布局十多年了,如果电动车真是未来,我们最好确保关键技术掌握在‘朋友手中。”

    会议结束时,布什做出了决定:“暂时保持现状,但加强对永仁合同的监管。另外,安排我与苏宁私下会面??不在白宫,用我在德克萨斯的那间牧场小屋。”

    “是!总统先生。”

    当夜幕降临华府,一场看似可能摧毁苏宁商业帝国的危机,正悄然转化为巩固他地位的机会。

    而在洛杉矶,苏宁站在落地窗前,手中握着一份刚送到的机密文件......

    中情局关于他背景调查的完整报告。

    报告末尾用红笔圈出的评语格外醒目:“主体虽有复杂背景,但目前未发现对美利益构成直接威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