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颐养天年(5 / 6)

加入书签

p; 苏宁谈政策与理念,李水花讲实践与数据。

    书房里,李水花翻开相册。

    泛黄的第一页贴着1996年的照片:土坯房前,年轻的苏宁正给村民讲解搬迁政策,而她站在一旁,手里拿着简陋的蘑菇种植手册。

    往后翻,每一页都是里程碑:2001年第一瓶葡萄酒装瓶,2008年首个水花广场开业,2016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

    “最该感谢的是他们。”苏宁指着照片里那些熟悉的面孔......

    张主任、白老师、凌教授、陈金山、马得福......

    有些人已经离世,有些人仍活跃在一线。

    夜色渐深时,孙女苏晓禾视频通话。

    她在复旦大学读大三,背景是灯火通明的图书馆:“爷爷奶奶,我的乡村振兴课题获奖了!用的全是咱们家的案例!”

    看着屏幕上朝气蓬勃的年轻脸庞,李水花突然想起那个为了一口水窖被迫嫁人的少女。

    命运的齿轮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却已是完全不同的风景。

    闽宁镇三十周年庆典这天,阳光格外灿烂。

    主会场设在当年第一批移民落户的地方,如今是能容纳万人的市民广场。

    当主持人宣布“终身成就奖”时,全场起立鼓掌。

    “请允许我念一段颁奖词。”马得福如今已是市官员,声音却还像当年那个大学生村官一样清亮,“苏宁同志与李水花女士,用三十年时间诠释了什么是敢教日月换新天……………”

    台下坐着的都是熟悉的面孔:成为优秀农民企业家的马得宝,成为非遗传承人的麦苗、退休后创办老年大学的李大有和马喊水.......

    当年那些住地窝子的移民后代,现在穿着校服、工作服或西装,共同见证这个时刻。

    获奖感言环节,苏宁只说了三分钟。

    最后他拉着妻子的手举起奖杯:“这个奖属于所有为这片土地奋斗过的人。”

    闪光灯亮起的瞬间,李水花恍惚看见人群中站着年轻时的自己......

    那个背着行囊走出大山的姑娘,正朝她竖起大拇指。

    庆典结束后,两人悄悄离场,驱车来到海吉涌泉村旧址。

    如今这里是生态公园,当年的苦咸水井成了文物保护区。

    苏宁蹲下身,抚摸着井台上一道深深的绳痕:“这是我为你爹当年打水留下的。”

    李水花从随身小包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一撮干枯的菌草和几粒枸杞。

    她把它们撒进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