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西北风情(3 / 9)

加入书签

bsp;   “罢了罢了,”马奶奶叹气道,“我儿子在矿上砸断了腿,家里快揭不开锅了。要是这手艺真能换钱......唉!”

    周末的村部前所未有地热闹。

    马奶奶带着几个老姐妹现场演示馓子、油香等传统小吃的制作过程,水花和几个识字的小姑娘负责记录。

    苏宁则架起了从县文化馆借来的摄像机,说要“保存珍贵影像资料”。

    “和面要三揉三醒......”

    “油温六成热下锅......”

    “撒芝麻的时机很重要......”

    老人们一丝不苟地传授着祖辈传下来的诀窍,年轻人们认真记录。

    空气中弥漫着面粉和胡麻油的香气,欢声笑语不断。

    正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院门被猛地推开。

    马喊水却是带着几个村干部闯了进来,脸色阴沉。

    “胡闹!”马喊水一声怒吼,“祖传的手艺就这么卖给外人?你们对得起祖宗吗?”

    热闹的场面瞬间冻结。

    马奶奶的手一抖,正在成型的馓子掉在了地上。

    “马叔,您误会了。”苏宁上前解释,“我们不是卖配方,是合作开发。每家贡献配方的,都能享有未来门店的分红………………”

    “哼!少来这套!”马喊水冷笑,“谁不知道你苏家打的什么算盘?把大家的配方骗到手,转头就自己开厂赚钱!”

    人群中开始骚动,几个已经签了同意书的妇女不安地交头接耳。

    一旁的水花见状,立刻拿出准备好的合约:“各位婶子,合约上白纸黑字写着,配方永远归贡献者所有,我们只享有使用权。每家每年保底分红不少于五百元!”

    五百元!这在1991年的西海固,相当于一个壮劳力半年的收入。

    妇女们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此时的苏宁同样是满脸微笑的看向大家解释说道,“还有,这个项目是由西海固县政府牵头和投资建立的,虽然确实有一些民间资本,但绝对是一个政府性的扶贫致富项目,等到这个项目做起来了,大家也可以进行承包和加

    盟,到时候大家也可以去各地开设店铺,夫妻店和家庭店并不是遥远的梦想。”

    “我签!”马奶奶第一个站出来,“我家三个孙子等着吃饭呢!”

    有人带头,其他人纷纷跟上。

    马喊水自然是被晾在一边,脸色铁青。

    他没想到,自己一向在村里说一不二,今天却被一群妇女给无视了。

&n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