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莫卧儿帝国(1 / 3)

加入书签

神武九年(崇祯二十四年),秋。印度,西海岸,苏拉特港。

当征南大元帅、太子朱慈烺的龙旗,在巴达维亚总督府的废墟上迎风招展,宣告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与一个新霸权的诞生时。

在遥远的、隔着孟加拉湾的印度洋彼岸,另一支悬挂着大明旗帜的庞大船队,也已经在这片古老、富饶却又混乱的土地上,悄然扎下了根。

这,便是由西行宣慰大经略、永王朱慈炤所率领的“西行宣慰使团”。

与太子那支由数百艘战舰和数万名士兵组成的、充满了铁与血气息的开拓舰队截然不同,永王的船队,更像是一个移动的、繁华的、且带有武装的巨型市集。

为首的旗舰,并非武装到牙齿的“镇远级”宝船,而是一艘经过精心改装的万料福船,船上削减了大量的火炮,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如同皇家书苑般的舱室,以及能容纳数百人讲经论道的巨大厅堂。

船上满载的,不是火药与炮弹,而是来自景德镇的数万件精美瓷器、杭州织造局出品的顶级丝绸锦缎、武夷山御茶园的极品大红袍,以及浩如烟海、装帧华丽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

随行的,也不是那些渴望战争与封地的勋贵武将,而是精于算计的江南商贾、满腹经纶的翰林学士,以及他那支由数千名饱读诗书、却同样精通骑射与火器,并对他个人绝对效忠的、独特的“儒林卫”。

永王朱慈炤,从一开始,就为自己的“开拓”之路,选择了一条与他皇兄截然相反的道路。

如果说太子的道路是“霸道”,是用无可匹敌的武力,去碾碎一切阻碍,建立一个令人生畏的秩序。

那么永王的道路,便是“王道”,是用令人目眩的财富、令人向往的文化,去腐蚀、去拉拢、去渗透,最终兵不血刃地,将这片土地,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

苏拉特港,是莫卧儿帝国最重要、最繁-华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通往麦加之门”。此刻,港口最好的码头区,已经被永王的船队所占据。

一座由大明工匠在短短数月内搭建起来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派非凡的“大明会馆”,如同鹤立鸡群,成为了整个苏拉特港最引人注目、也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建筑。

会馆之内,檀香袅袅,琴音悠扬。

永王朱慈炤身着一袭月白色的素雅儒袍,乌黑的长发用一根碧玉簪束起,手中轻摇着一把绘有江南山水图的折扇。他面如冠玉,目若朗星,举手投足之间,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令人如沐春风的亲和力与贵气。

在他的对面,正襟危坐的,是苏拉特港的总督,一位在莫卧儿帝国中地位尊贵、拥有“五千扎特\/三千萨瓦尔”等级的高级曼萨卜达尔——米尔扎·汗。

“尊敬的王爷殿下,”米尔扎·汗小心翼翼地端起那只由宫廷画师手绘的、薄如蝉翼的青花瓷茶杯,看着杯中澄澈碧绿的茶汤,以及在热气中缓缓舒展开的茶叶,眼中满是惊叹与沉醉,“如此美妙的瓷器,如此香醇的茶饮,真乃天国之物。我曾在英国人的宴会上,品尝过他们从贵国贩来的茶叶,但与今日此茶相比,简直如同马厩里的草料一般粗劣不堪。”

永王微微一笑,用一种极为流利的、带着宫廷口音的波斯语答道:“汗大人过誉了。我中华地大物博,物产丰饶。此茶名为‘龙井’,乃是我江南贡品。此杯产自景德镇官窑,非皇室宗亲不得私用。孤以此茶此杯敬献大人,以示我大明与贵国交好之诚意。”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英国人贩卖的,不过是我朝三等以下的陈茶罢了。他们以玻璃珠、劣质毛呢,换我丝绸、茶叶、瓷器,再转手以百倍之价,贩至天竺与欧罗巴,其心之贪婪,可见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