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历史宜粗不宜细!(1 / 2)
安心的这一通发泄,确实让胸中块垒为之一清,痛快是痛快了,但章长江的心,彻底提到了嗓子眼,暗道一声:“完了,这小子捅破天了!”
国企改制是哪年提出的?
1978年!
这个年份,这个议题,其历史纵深和复杂性,岂是能如此简单归因的?
诚然,1978年只是播下了国企改制的种子,八十年代则进行了一系列小心翼翼的试点探索,而真正大规模、深层次的改制实践,反而是在九十年代全面铺开的。
问题的核心恰恰在于,九十年代,那是闵老的时代!
那个波澜壮阔年代里的一切成就与阵痛,无论功过是非,在历史的叙事中,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要与闵老这位掌舵人的名字紧密相连。
因此,安心那番看似指向监管失职的个人看法,在明眼人听来,矛头似乎对准了更高层面的历史决策。
更重要的是,国企改制不仅是经济规律驱动下的大势所趋,更是一整个庞大利益集团经过复杂博弈后的共同决策。
闵老,更多是明面上那位执棋落子的主导者。
说句难听的话,当年的改制浪潮汹涌澎湃,即便闵老个人存有明确的异议,最终还是难以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扛不住时代的巨轮。
说白了,国企改制问题牵涉太广,水太深了,这里面蕴含的政治分寸与潜在风险,绝非安心这样一个年轻人可以轻易衡量和承受的。
安心年少气盛,骤逢不公,心中有怨气想要发泄,尚在情理之中,但作为与安心关系匪浅,且深谙其中利害的长辈,章长江深知,此刻若再不站出来打圆场,缓和一下绷紧的气氛,局面恐将难以收拾了!
“咳咳…”
章长江恰到好处地几声轻咳,成功地将闵老深沉的目光和安心犹自带着几分倔强的视线吸引了过来,他脸上挂着温和而又持重的笑容,缓缓开口,字斟句酌:“嗯,闵老,我觉得小安刚才的发言,虽然情绪激动了些,但指出的某些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他先给予了有限度的肯定,为后续的转折铺垫台阶;“回顾当年,大量的国企深陷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泥潭,不仅未能成为国家经济的有力支柱,反而成了沉重的包袱,严重制约了市场的活力与发展的步伐。可以说,当时的改制,是形势所迫,是时代潮流,已经到了非改不可、刻不容缓的历史关头。”
章长江首先将改制的历史必然性高高竖起,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大前提,随即,他的话锋如同溪流转弯,自然而圆融地导向了更深层的思辨:“不过嘛…”
他微微拖长了语调,目光扫过安心,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示,最终落回闵老身上。“我们需要明确认识到,评价任何一段历史决策,都不能脱离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局限性。我们不能站在今天的高度,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去轻易否定当年在信息不完备、经验不充足、形势极严峻环境下做出的艰难抉择,那不仅不公正,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他的声音逐渐变得凝重:“至于改制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国有资产流失、职工安置不当、乃至一些权力寻租的腐败现象,我很坦诚地说,这些尖锐的问题,的的确确是存在的,有些情况甚至触目惊心,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转型时期难以完全避免的阵痛,是客观环境与复杂人性交织下的产物,当年无论是谁坐在那个位置上主导这场前所未有的改革,这些挑战和问题,恐怕依然会出现,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或许有所不同。”
章长江在这里,巧妙地将具体决策者的责任,部分转化为了“时代共性”与“人性弱点”的范畴,他总结道:“俗话说得好,历史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