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扶摇而上(2 / 2)

加入书签

疑府中人。

他完全没有想过,是诸葛亮在算计他。

算计他的理由很简单,杨家对变法之事不满,而且不满的情绪被大众熟知。

杨家数位族老被贬,换来一个年轻的九卿杨修,看似公平,实则亏大了。

科举制一旦推行,那么专为察举制而生的光禄勋,也就失去了意义。

杨家的不满,让其他士人看到了机会。

那些人果断抛弃不干正事的王允,想跟着杨家反抗变法。

诸葛亮要的,是杨家在这件事鲜明自己的立场。

“这该如何是好?”

被这么一吓唬,杨彪六神无主,诸葛亮一本正经的拱手道:“解铃还需系铃人,太尉忠心汉室,凡臣子臣民皆有目共睹,怎会做那反对天子之人?刺杀之事,自然轮不到太尉头上,亮愿前往太傅府,替太尉阐明误会。”

杨彪没有因为这句话而心情好转,反而更为糟糕,长叹一口气。

“太尉何故长吁短叹?”诸葛亮满脸关心的问。

杨彪揉着眉心,苦笑道:“孔明有所不知……唉……我杨家确实……确实反对随意更改祖宗之法。”

诸葛亮大吃一惊,好似被吓到站起身,“这,这……莫非昨夜的刺客……”

杨彪神情激动,“我杨家行事光明磊落,弘农杨氏祖食汉禄,祖训忠君,世代相传,纵有不快,绝不会做出此等猪狗不如之事。”

“咳咳,亮是相信,但是别人嘛。”

“那我该如何?!”

杨彪生气了,不过他不是对诸葛亮生气,而是恼怒自己莫名其妙背上一口大黑锅。

诸葛亮正经起来,提点道:“曹公正前往阳武,不日将拉人来操办明年科举,太尉何不支持一下,最好将大汉朝的第一场州考恩科定在弘农呢?”

杨彪紧皱着眉头,如此一来,族中之人怕是更为不满。

诸葛亮趁热打铁,继续蛊惑:“太尉需知,天子有变法强国之决心,势学孝武皇帝颁布新制,反对者的例子屡见不鲜,唯有适应的家族经久不衰,光禄勋虽与察举制相连,但未必不能同科举制水乳相融,新制之下,格局必有所变化,曹公此举非损害杨家,反而是为太尉借来一股风,乘风者,方可扶摇而上。”

杨彪猛然惊醒,惊愕的看着对方。

他没想到,自己在朝廷摸爬滚打这么些年,竟没一个比他儿子还年轻的人看得明白。

诸葛亮又道:“误会靠两张嘴解释不清,太尉还是要去做,做完以后,天子冷静了,自然明白杨家之忠心,君臣和睦下,谁又敢说太尉是幕后主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