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崇祯十五年,大清亡了!(3 / 4)

加入书签

p>

如今已是吏部尚书的杨嗣昌听闻此事,苦笑一声:“张尚书怕是又要升官加禄了。”

他心中不免生出一丝悔意。

自己是在两月前才调任吏部尚书。

明年科举在即,如今大明收复失地,需安排更多官员前往各地上任;此外,对那些满人与蒙古八旗部众,也得派遣汉人官员前去调和治理,唯有如此才能将其彻底同化,让他们成为大明的一份子,而非一直心存异心。

这些事务繁杂,远不如在兵部时专注战事来得痛快。

待到下午时分,“大清已亡”的消息已在京城广为流传,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本就是盛世捷报,何须遮遮掩掩?

《大明日报》今日原本已有固定版面,却因这桩盛事临时加印一版。

报童们抱着报纸上街叫卖,脸上满是喜色,穿着黑布鞋穿梭在街巷中,口中不停吆喝:“大明日报。大明日报。”

“孙传庭、左良玉二位侯爷攻克盛京皇城,大军已驻扎于此,大清亡了。区区蛮夷鞑子,如今已为我大明所灭。”

“我大明中原之地,古往今来,无番邦异族可觊觎。入关不过三百年,必亡之。”

“大明英明,陛下英明神武。”

嘹亮的叫喊声在各处响起,不少文人竞相购买,想要第一时间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阁老,您真要乞骸骨、致仕归乡吗?”

同样一份《大明日报》,也出现在了温体仁的府中。

如今严党虽已式微,但相较朝堂上其他小团体,依旧是个蛰伏的庞然大物。

众所周知。

若昔日内阁首辅温体仁退隐,他们这个小团体即便不瓦解,也再难凝聚人心。

熊应元一脸不舍地问道。

张凤翼、杨嗣昌二人虽未到场,但昔日的内阁大学士们尽数来了。

如今大明的内阁空有虚名、并无实权,所谓“阁老”之称,也只落在他们这些旧人头上,堪称最后一任。

从此以后,除非文臣权力再次凌驾于皇权之上,或是君王做出糊涂事重蹈覆辙,否则“阁老”之称恐怕只会停留在崇祯一朝。

温体仁用浑浊的老眼盯着《大明日报》上的详尽内容,面容沧桑尽显,过了许久才扯着嘴角笑了一声:“我大明绝不可再容忍臣子夺权,‘士大夫与帝王共天下’之名,自太祖皇帝之时便已不存。至少在未来一两代之内,陛下、太子殿下,终是要压在我们头上的。”

“此事,老夫已无能为力。”

严党之内其他人或许还不愿承认、未能看透,但温体仁早已洞悉一切,否则也不会在大势来临时第一个做出正确决断,如今还能得以善终。

古往今来,似他这般的权臣,又有几人能得善终?

所谓伴君如伴虎,帝王之心反复多变,过河拆桥、狡兔死走狗烹之事,实在太多,遍观史书更是不知凡几。

温体仁自认能走到如今这一步,已是泼天之幸。

“阁老!您辅佐陛下之事,或许看似微小,却终不可无。”

“如今大明盛世,科举取士更需阁老这般的人站出来为大明谋福祉。阁老这一退,或许我大明文坛,便要倒退足足五十年。”

众人一声声动情呼唤,却没能留住温体仁,不过似乎也让他动了些念头。

众目睽睽之下,温体仁浅笑一声,缓缓开口:“严党之事,不可再在庙堂立足,却可在民间延续;不可再权势滔天,却可与皇权继续共存。”

他意有所指,“与谁共存”自然是与帝王之权共存。

帝王占七成。

他们占三成。

唯有如此,才能在朱家君王眼中算得上安分,不至于动不动就落得砍头的下场。

“阁老的意思是,效仿那钱谦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