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思想的熔炉(1 / 2)
林毅的精彩表现,很快就在学员中传开了。
大家都知道,这一期进修班,来了一个年纪轻轻,但打仗鬼点子特别多的“小林司令”。
林毅自己却很清醒。
他知道,自己的这些战术构想,之所以能比别人更胜一筹,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高级战术指挥】技能带来的全局观和对战机的敏锐嗅觉。
而抗大的学习,则是在为他的这些“灵光一闪”,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让他知道,为什么这么打是有效的,它的原理是什么。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不断提升的感觉,让林毅沉醉其中。
他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进步,对战争的理解,也每天都在加深。
他就像一块璞玉,正在这个革命的大熔炉里,被精心雕琢着。
时间在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中飞速流逝,转眼间,林毅来到延安已经一个多月了。
抗大的学习,也进入了更深的层次。
除了理论学习和沙盘推演,学校还经常组织学员们到延安周边的部队去进行实地考察,或者邀请那些从前线回来作报告的干部,与学员们进行交流。
有一次,总部一位负责后勤工作的首长来给大家上课,讲的是“如何解决根据地的军民吃饭穿衣问题”。
这位首长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给大家算了一笔账。
“……我们一个战士,一天至少需要一斤半的粮食才能保证基本的训练和作战需求。一个三千人的团,一天就是四千五百斤,一个月就是十三万五千斤。还有被服、弹药、盐巴、医药……这些东西,从哪里来?”
“靠上级发?总部现在也很困难。靠打仗缴获?那得看运气,不能当饭吃。靠跟老百姓征粮?咱们是人民的军队,把老百姓的口粮都征光了,那我们成什么了?跟国民党反动派还有什么区别?”
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在场的所有指挥员都沉默了。
这些都是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头疼的问题。
仗打赢了,部队扩编了,可人一多,吃喝拉撒就成了天大的难题。
“所以,毛主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首长指着窗外那片开垦出来的梯田,声音洪亮地说道:“我们不仅要会打仗,还要会生产!枪杆子要硬,锄头把子也要硬!只有我们自己能养活自己,才能在敌人的封锁下生存下来,发展壮大!”
这堂课,给林毅的触动非常大。
他想起了自己的第四军分区。
现在部队扩充到了三千多人,每天的消耗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之前靠着打武阳堡和陵川缴获的物资,还能支撑一段时间。
可坐吃山空,总有吃完的一天。
必须把根据地的生产搞起来!
林毅在自己的笔记本上,重重地写下了“南泥湾精神”几个字。
他决定,等学习结束回去后,第一件要抓的大事,就是组织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除了这些课程,最让林毅感到收获巨大的,是每周一次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生活会。
一开始,很多指挥员,对这种形式很不习惯。
大家在一起,当面指出对方的缺点和错误,这多没面子?
但抗大的政治教员们,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这是我党我军保持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法宝。
林毅记得很清楚,第一次开生活会,气氛很沉闷,大家都不好意思开口。
主持会议的教员见状,便第一个做了自我批评:“我先说。我这个人,有时候讲课喜欢引经据典,有点脱离实际,没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