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6章 我有帮手(1 / 2)

加入书签

李承乾的态度很明确,就是对王宗平的提议表示完全的不接受,他说的那一大段话,李承乾连一个字都不信。

他说李恪借追缴赋税之机,行欺民之事,李恪追缴的是世家瞒报的赋税,跟普通的平民百姓根本就没有关系。

李恪就算缺心眼也知道仨多俩少吧?放着世家的大头不抓去欺负良民,良民别说纳税,就是抄个家能抄出几个铜板?

他说李恪审理的幼女残害案存在屈打成招,审案少有不动刑的,他若不是有禀公而断的决心,怎会敞开大门让百姓们观看?

李承乾的脸色很沉,音调也很冷,“左拾遗?你好大的胆子。风闻奏事是让你察访民情、审慎进言,可不是让你凭几句流言就捕风捉影、信口雌黄!”

“臣,臣”王宗平被吓得话都说不利索,身子是越躬越低,脚也悄悄地向后蹭。

“高明。”长孙无忌缓缓地站了起来,看着李承乾说道:“他也是职责所在,纵有不当之处也不为过。”

李承乾赶紧站起来,微躬身,恭恭敬敬地听着长孙无忌把话说完,“舅父教训的是,是我急躁了。”

长孙无忌一摆手,王宗平深深一揖,无声而退,胸膛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后退的步伐像脚底抹了油般的丝滑。

长孙无忌眼神锐利如刀,只淡淡扫了李恪一眼,那目光里带着几分审视与疏离,随即转回头,对着李承乾开了口。

“太子殿下,臣以为不可仅凭主观臆断定此事是非。既有人来呈告,便是此事已有声响,若置之不理,一来恐寒了下属进言之心,二来也难堵悠悠众口。不如彻查一番,查得清白,可还吴王殿下公道。若真有疏漏,也能及时纠偏,这才是稳妥之举。”

稳妥吗?李承乾心里冷笑,追缴三原县赋税的事,是你硬塞给李恪的,现在随便推个人出来放个屁,就要彻查,坑人也没有这么明着坑的吧?

你这是不拿李恪当人,还是拿本宫的智商开玩笑?

李承乾面上依旧是那副温和模样,只是眼底深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

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舅父的顾虑,孤明白。只是此事,孤倒觉得不必急于彻查。”

话音刚落,他抬眼看向长孙无忌,目光平静无波:“眼下最要紧的,是赋税追缴尚未完结,赋税能否按时入库,直接关系到国库的充盈。若是此刻为了无凭无据的流言便停下追缴事宜,转而去查吴王,耽误了赋税入库的进程,影响的可是整个朝廷的根基,比起那不知真假的传言,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他稍作停顿,又接着说道:“如今不过是有人随口呈告,连半点实质性的证据都没有,若是就此兴师动众地去查,一来会让人觉得孤听风即是雨,些许流言便能令孤反复无常;二来,也会寒了办事之人的心,毕竟吴王是奉了孤的言语行事,这般轻易便要查他,日后还有谁敢尽心为朝廷出力?”

他顿了顿,语气又缓和了几分,似是在与长孙无忌商议:“依孤之见,不如先将此事压一压。等呈告之人拿出确凿证据再来回话。若真有证据,待赋税之事了结后,届时再彻查不迟;若是拿不出,便是造谣生事,定要严加惩处,也好儆戒他人,莫要随意编造流言,扰乱朝堂秩序。舅父以为,这样处置是否更为妥当?”

长孙无忌当初把三原县的事塞给李恪,看中的就是李恪年轻气盛,做事仅凭一股冲劲,很容易犯错误,也很难真正的把事办好,为了的就是抓到他的把柄好整治他。

万没想到李恪对待三原县的事很是谨慎,根本抓不到他什么错处,更可恨的是那些世家使尽了浑身解数,也是难逃法网,李恪进退有据,疏而不漏,让那些世家非常头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