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合作失败,前往上京(求月票推荐票)(1 / 4)

加入书签

陆羽很清楚。

大夏光刻机发展历经太多波折。

或者说,见过15年后世界进程的大夏人,清楚知道光刻机卡了大夏多久,让大夏蒙受多少屈辱。

光刻机在大夏的立项极早。

早在上世纪的60年代就已经立项,与日本几乎同时起步。

当时,在老一辈科学家呕心沥血的研究下,大夏国产光刻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不过十年。

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追赶,赶上什么阿斯麦、英特尔之类,最多也就十五年时间。

然而。

时代风云变幻,时间来到80年代,大夏对外开放。

彼时,国外成品光刻机涌入市场,性能差不稳定的自研光刻机失去市场。

市场消失,本土研究光刻机的动力不足,项目无奈破产。

不少的珍贵实验数据流入民间,光刻机发展陷入停滞。

96年的瓦森纳协议更是重重一击,死死卡住大夏光刻机发展的脖子,导致半导体领域全面落后。

当时大夏社会所谓的高科技企业,奉行“造不如租,租不如买”的言论。

他们所做完全是韩兆纪式的企业,将国外的产品引进来进行贴牌。

例如。

借助时代东风快速腾飞的良想电脑,在95年的市场与技术之争,几乎是整个大夏半导体发展的缩影。

主张技术优先的倪元士斗争失败,最后被逼离开良想,彻底表明当时良想的态度。

不发展科技,引入贴牌赚钱!

结果,可想而知。

陆羽摇摇头,将这些沉重的历史驱赶出脑袋,看着手中的黑色长方体。

即便现在有了“灯塔”,他也没想过大张旗鼓的拉拢资金,立项开发光刻机。

要做,就要全资主导实验室。

要一言堂。

不能经历倪元士的道路。

这在09年很难。

此时的09年,经历过次贷危机后,大夏的四万亿计划正式启动,全国都在大搞基建。

风向还是土木工程的时代。

像两钢一煤为什么能在汉城呼风唤雨,正是生产出来的煤钢不愁卖。

在这种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时候逆势搞半导体,没人看好,风险极大。

“赵书记还是有魄力啊,09年就敢在汉城提出转型发展。”陆羽暗暗感慨。

如果他坐在那个位置上,为了保住乌纱帽,他是做不到逆势而行的。

同时,陆羽很清楚。

现在是光刻机开始追赶最好的时间。

智能手机即将全面铺开,英特尔、三星电子等等芯片生产商还没有全面起飞。

半导体市场还没有彻底洗牌。

陆羽轻轻摩挲着黑色长方体,在脑海中拟定着发展计划。

指望系统给自己起步资金是不现实的,这沟槽的系统只有扩建学校的时候才会给资金。

学校的日常发展,运行还有工资福利什么的,都需要陆羽自己赚钱。

所以。

想要自研光刻机,首先就要搞钱,尽快将5亿校长创业基金的项目推出来产生钱。

可现在5亿校长创业基金中,真正能给陆羽带来些许分红的,只有黄莹的“吃了么”公司。

按每月算的话,只有不值一提的几万块分红,连前期投入都没收回来呢。

即便是吃了么,在没有发展到全国市场时,面对需要几百亿的光刻机项目,完全是杯水车薪。

“还是得走苹果的路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