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鼓舞士气(2 / 4)
军正在渡江,加上木邦兵力,敌军已超十万,他脸色难看。
杨帆意识到莽应龙加大了攻势,此人果然是枭雄。
军情紧急,众人暂时放下内部矛盾,都感到危机降临。
游居敬感叹局势急转直下,内无粮草、外有强敌、土司反侧、士民不和。
沐朝弼则惊疑不定,没想到莽应龙会真的犯境,还暗自埋怨王大任,担忧无法向朝廷和祖宗交代。
曲靖卫指挥使王福主动请命率本部去潞江东岸截击线贵,沐朝弼应允,并命王福、贺安分别前往潞江东岸和顺宁,守住关隘。
随后,沐朝弼询问杨帆的看法,杨帆沉吟后表示,敌军已有十万之众,需通盘部署,王、贺二路能挡多久是多久,当下兵力不足,应抓紧时间寻找更多援军。
沐朝弼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他说了废话,众将也投来鄙视的目光,觉得杨帆名不副实,关键时刻只会空谈。
杨帆想到,自己的优势在于民心,要稳住这一优势才能化解南征危机,而“公开选兵”便是抓住民心的奇招。
此前此计或许行不通,但莽应龙大军北犯的消息让百姓恐慌,此时民心可用,一声号令,百姓多半愿意保家卫国。
不过他担心沐朝弼会反对,看到王大任站在一旁神情沮丧,想必是顾忌自己手中的把柄,便有了主意。
杨帆先向王大任搭话,提及有良策。
“王大人,本官有一良策,可解眼前之危,不知你意下如何?”
杨帆笑着问道。
众人顿时觉得奇怪,行军打仗之事怎会先对巡方御史说。王大任立刻明白杨帆是要自己支持,当下表示相信杨帆的良策。
“杨大人所言,定是良策!在下相信杨大人的判断!”
王大任恭敬地说道。
随后,杨帆转向沐朝弼,提出“化民为兵”的策略。
“沐国公,本官有一策,可解粮草之困,亦可壮大军威。此策,便是‘化民为兵’!”
众人顿时产生兴趣,沐朝弼本想拒绝,王大任却突然鼓掌称赞,称民气可用,还意有所指地看着沐朝弼。
“杨大人此言,正中要害!民气可用,此乃良策!”
王大任大声赞叹道。
沐朝弼惊觉若百姓都听从杨帆,自己即便有五万大军也难占优势,刚想反对,却在杨帆和王大任的注视下退缩了。
他意识到王大任知晓自己诸多见不得人的事,若王大任发难,自己后果难料,只好询问具体如何“化民为兵”。
“杨大人,这‘化民为兵’,具体如何实施?”
沐朝弼问道。
杨帆提出“选兵点将”,帐内一片哗然,众人觉得这或许是个好办法。
他解释说。
“永昌府是大明屯兵重地,民气坚韧,昔年诸葛武侯在此驻军平定南中,汉夷之民皆心悦诚服,如今家国危难,可借武侯南征之名传檄乡里,邑中少年定会踊跃参军,或许能一夕成军。”
游居敬等人纷纷称赞,连沐朝弼手下的一些指挥也表示附和,沐朝弼无奈点头,又瞪了王大任一眼,王大任则暗自想着是因杨帆捏着自己的把柄才如此。
王大任又称杨帆如今担任军师,与诸葛武侯当年的身份相呼应,实乃天意,众将皆认同,毕竟他们看重运势,且听闻杨帆是福将,曾在华亭之战中避过灾祸,便再无疑虑。
杨帆当即让人取来白布,写下“大明军师南征选兵,贪生怕死者勿来!“
的条幅,字迹酣畅有力,自带杀气。
沐朝弼看后,感受到字句中的正气,联想到开国之初将帅和合的豪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