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代为主持(2 / 4)
“杨兄何出此言?你我同舟共济...”
“我思来想去,最好单独成立'产部'。”
杨帆打断他。
“独立于户部、工部,管理朝廷投资的产业,收益用于天下人。产部应由司礼监和内阁派人共管,大事由皇上裁决。”
“此事牵连太大,需等严家倒台、你我解决分歧后再做。”
杨帆点头。
“届时可一道命令将官营钱庄转化为产部。眼下...”
他苦笑一声。
“只能先行动,其他无从谈起。”
景德镇的清晨,薄雾笼罩着窑场,几十座官窑的烟囱冒着青烟,空气中弥漫着柴火与瓷土混合的气息。
张居正站在一座官窑前,手指轻轻敲击着窑壁,发出沉闷的声响。
“杨兄,你看这官窑的规模,还是太小了。”
他转身看向身旁的杨帆,眼中带着精明的光芒。
“上次我们说的民窑代烧之事,这几日我仔细考察过,确实可行。”
杨帆眉头微皱,目光从窑口移开。
“张兄,此事还需慎重。”
“有何不妥?”
张居正笑道。
“你看徐洋、沈一石这些商人,不也给织造局做事?只要给民窑一个皇商身份,就能归入官窑统一管理。在朝廷重新开口子前,这也算是个规制。”
杨帆眼中带着警觉。
他想起上次张居正提起此事时,自己就持保留态度。此刻听张居正说得如此急切,心中更觉不妥。
“皇商这套做法不行。”
杨帆直截了当地说。
“徐洋打着皇商名义,什么勾当都敢做。若给民窑皇商身份,将来必生祸端。”
张居正笑容微敛。
“杨兄言重了。朝廷监管得当,何来祸端?”
杨帆摇头,脑海中闪过东印度公司的教训。
“我听闻景德镇'官搭民烧'是朝廷没钱时的权宜之计,结果如何?朝廷收入减少,官民窑界限模糊,简直是取死之道。如今我们手中有银子,何必走这条老路?”
“杨兄此言差矣。”
张居正声音提高了几分。
“如今海外需求大增,仅靠官窑如何满足?若不借民窑之力,如何完成朝廷交办的任务?”
两人之间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杨帆意识到自己语气过激,便稍稍缓和。
“张兄,委托民窑生产可以,但必须通过招投标,公平竞争。至于皇商身份,万万不可。商与官,本就不该混淆。”
张居正盯着杨帆看了片刻,忽然笑道。
“杨兄对商人成见太深。”
“非是成见,而是教训。”
杨帆迎上张居正的目光。
“张兄可曾想过,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将来如何收场?商人逐利,有了皇商身份,必会借机敛财。到时官窑不像官窑,民窑不像民窑,朝廷威严何在?”
张居正沉默片刻,似在权衡利弊。
杨帆见状,知道两人在这点上恐怕会有长期分歧,决定暂时搁置争议。
他话锋一转。
“对了,过阵子外洋人来买丝绸,要在九江展示样品。我们得尽快准备一批合洋商心意的瓷器,此事需找专人负责。”
张居正点头,眼中带着复杂神色。
“杨兄说得是。”
他看出杨帆有意岔开话题,也不再坚持,只是心中暗自记下了这次分歧。
次日清晨,督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