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瓦剌鞑靼结盟!(2 / 4)

加入书签

争麓川,这……这征战何时是个头啊?”

杨士奇受杨帆大恩,是绝对的杨帆铁杆支持者,连杨士奇都觉得此事不妥,可想而知未来推行战略的时候会遇见何等阻碍。

杨帆倒是没有生气,问杨士奇道:“士奇觉得我大明如今国势如何?”

杨士奇想也没想,说道:“我大明国力蒸蒸日上,武功赫赫,威慑四方,如同初升之朝阳,光芒万丈!”

杨帆微微颔首,又问道:“那士奇觉得我大明的国力上升,能持续多久?这巅峰又能持续多久?”

杨士奇微微一愣,有些犹豫地说道:“下官不敢妄言,想来大明应国运昌盛,千秋万代……”

杨帆挥挥手,说道:“你我私下里不必有顾虑,你不敢说我来替你说,如今我大明开国二十七年,陛下尚在,自然国力蒸蒸日上,但天下就没有千秋万代的王朝,有些事不趁着国力上升巅峰的时候去做,难道还要将事情交给后人?”

杨士奇是个沉稳谨慎的人,他眉头紧锁,说道:“可是大人,征伐麓川只为了铜矿,收益比不上付出,这又何必呢?”

杨帆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道:“士奇,你要记住,有些不能只看眼前的收益与得失,平麓川,配合燕王殿下将麓川所辖之领地彻底归入我大明麾下,于我大明,于我汉人,是千秋万代的功业!”

杨帆可没忘记当初与朱皇帝的计划,那就是将大明的藩王全部封到大明本土之外。

从云南开始往麓川、安南,再扩展到整个东南亚,大明以及汉人,便占据了整个东亚最好的土地与海洋。

杨帆的声音越发笃定,道:“若是能将那些土地全部并入大明,成为我大明之汉土,将来就算中原遭受离乱,我汉人也有从头再来光复山河的机会!”

杨士奇望着杨帆,良久才苦笑道:“下官以为已经足够了解杨大人,没想到下官还是浅薄了,您……竟然要考虑未来几百年之后的事情,大人,就算有战乱,我汉人自然是天下之主,有何担忧?”

杨士奇不明白杨帆的担忧,这一点就连跟随杨帆多年的王图与纪纲也不理解,但杨帆始终怀着忧虑,他担心,担心在三百年后,大明与汉人会重蹈覆辙,就如同历史上那样。

故杨帆不敢懈怠,将大明的藩王散出去,将大明的汉人散出去,在天下开枝散叶,才是最保险的。

杨士奇不理解杨帆的忧虑,但杨士奇为杨帆的雄图伟略所折服,愿意帮杨帆推行这个宏大的计划。

不过无论是杨帆还是杨士奇都想不到,征伐麓川的战争与吸收麓川土地,会持续三朝才最终尘埃落定,彻底将其变为汉土。

洪武二十七年,七月中旬。

大明曹国公、征虏大将军李景隆率领大明十二万精锐,抵达广武镇。

漠北瓦剌严阵以待,派出了大量的眼线沿途盯着明军,双方亦有过两次小规模的交锋。

李景隆用兵这次格外谨慎,两次小规模交锋,都以瓦剌败退而告终,一时间漠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七月下旬,捕鱼儿海南,乌兰乌德。

随着瓦剌的不断蚕食,鞑靼旧有的草场与势力范围迅速丢失,如今不得不退到了乌兰乌德。

夜风清寒,鞑靼大汗鬼力赤大马金刀地坐在主位上,目光灼灼地望着前方。

在鬼力赤的两侧,是鞑靼太尉阿鲁台、太师右丞相马儿哈咱,以及太傅左丞相也孙台,还有几十名刀斧手,就那么提着兵刃虎视眈眈地站在两旁,都齐齐看向一个人——阿木尔。

阿木尔来到了乌兰乌德,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促成瓦剌与鞑靼的和谈,一同对抗明军。

阿木尔前脚刚迈入帐篷,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