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三国公出马,北伐事定(3 / 4)
国子监监生吕征死谏,朝廷不可忽视民意一意孤行……”
杨伯成话音未落,就听魏国公徐达冷哼一声,道:“杨大人可知兵否?”
“下官,不知。”杨伯成脸色有些难看,他就算再狂也不敢在徐达面前放肆。
徐达点了点头,又说道:“杨大人可知边疆的百姓过得是什么日子?又可知那瓦剌、鞑靼寇边,百姓的惨状?”
杨伯成硬着头皮,说道:“下官……略知一二。”
徐达用拐杖敲击着地面,喝道:“你知道什么,瓦剌、鞑靼寇边,百姓的家中财物被抢夺算轻的,更多的人家破人亡,男女皆被掳走成为奴隶,生不如死,你身为朝廷命官,却夸夸其谈,不懂百姓真正的疾苦,还要绕过祸害百姓的瓦剌,你杨伯成是何居心!”
杨伯成的脸色惨白,当即喊道:“魏国公!下官一心为了大明,为了朝廷,决无歹意!”
都察院左都御史詹辉见杨伯成扛不住,主动站出来为他解围,道:“魏国公息怒,杨大人一时失言,何况杨大人不在边疆,对百姓的了解有些少,也是情理之中。”
韩国公李善长瞥了詹辉一眼,笑呵呵地说道:“詹大人,你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理应纠察百官,杨伯成既为谨身殿大学士,却对进言关乎百姓生死的事情疏于了解,你不该弹劾参奏,却维护他,你的左都御史是怎么当的!”
姜还是老的辣!
李景隆、郭镇、耿瓛等人算是见识到了,三位国公一出来,三言两语之间,就将杨伯成、詹辉等人给整治地服服帖帖。
信国公汤和这时候出来缓和气氛,说道:“殿下,这詹辉与杨伯成都有失职之嫌,不过今日最重要的还是要商议北伐之事,臣认为北伐不能再拖延了,要立刻开始准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要出征动辄就是十万人打底,每天耗费的粮草辎重甚多。
朱标心中暗笑,表面上还是严肃地看向朝臣,说道:“北伐之事,诸位爱卿还有什么看法?”
我们还敢有看法么?
吴沉、詹同等人都面露难色,杨伯成和詹辉就是前车之鉴。
三位国公都是开国功勋,又各个都是老狐狸,谁敢触碰他们的霉头?谁就是找死。
李景隆站出来,笑呵呵地说道:“殿下,臣认为应当北伐,今年必破瓦剌,活捉佛家奴!”
李景隆牵头,郭镇、耿瓛等官员也齐齐站出来支持,而之前掣肘反对的官员,则全部偃旗息鼓,不敢再阻拦。
朱标松了一口气,高声道:“好!那我大明今年,便要继续北伐,打垮瓦剌,一举定北疆!”
大朝会结束,决定北伐的消息传遍应天,李景隆则被任命为北伐主帅。
虽然迫于三位国公的压力,北伐确定下来,但是蓝玉与杨帆的案子,文官那边死死咬住。
乾清宫内,朱元璋背着手漫步于阳光之下,锦衣卫蒋瓛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说道:“陛下,三位国公在朝会之后便离开了皇宫,各自返回家中,并未有什么接触。”
顿了顿,蒋瓛又说道:“曹国公拟定了一份名单,其中包括武定侯之子郭镇、长兴侯之子耿瓛,以及韩国公的孙儿李芳、魏国公长子徐辉祖,还有信国公的孙子汤昱等一十二人。”
蒋瓛说完见朱元璋没有反应,只好耐心等待,过了片刻就听到朱元璋笑了。
“杨帆啊杨帆,也就他能说动那三个老家伙了,平日里在府中猫着,也不愿意来宫里陪陪咱,为了自家的孩子倒是勤快。”
蒋瓛咧了咧嘴,摸不准朱元璋话里面的情绪,小心地说道:“陛下,您对这名单可是觉得不妥?”
朱元璋停下脚步,往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