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太子监国(3 / 4)

加入书签

都不会在世上了。”

朱标听闻这话,不禁上下打量着杨帆,道:“杨先生对此事已经考虑许久,是不是已经有了应对的方法?”

杨帆微微一笑,从衣袖中取出一封奏疏,道:“殿下圣明,臣与辽东承宣布政使司都事杨寓曾经就此事商议过多次,并写成奏疏,请殿下过目。”

杨帆这封奏疏的内容,整体就是杨士奇当时提出的“朝廷为主,商贾为辅”的政策。

通过官家商船行商,带上商贾的商船,让商贾有利可图,并与官家的商船利益绑定,其核心其实就是“让利与分配”,再对私下的走私予以严厉的惩罚,来打击走私行为。

当然,在此基础上,杨帆与杨士奇还认为应当建立监督海贸的机构,防止当地的市舶司发生腐败与官商勾结的情况,侵吞朝廷的收益与税银。

洋洋洒洒快上万字的奏疏,里面方方面面全都提到了,看得朱标连连点头。

杨帆继续说道:“殿下,多年前臣曾经前往泉州府晋江县为官,那时候就曾见识过泉州府的官官相护,三大市舶司这样的事情一定不少,所以为了为将来海贸打下基础,整治市舶司,重塑沿海的海贸格局,是一定要做的,否则等到将来再做,会艰难数倍!”

朱标爱不释手地捧着奏折,颇有些埋怨地说道:“杨先生有奏疏,为何不在朝堂上献出来?反而让诸位大人争论了那么久?”

杨帆无奈地笑了笑,问道:“殿下觉得这一封洋洋洒洒的奏疏,就能说服那些反对的官员么?殿下,他们有的是反驳的理由,耍嘴皮子谁能耍地过他们?”

朱标想了想,也笑了,因为杨帆说得对,朝廷的文官能将黑的说成白的,这本事朱标见了太多了,他合上奏疏,背着手来回踱步,道:“那以杨先生看,要怎么才能推行此事?”

杨帆指了指南边,道:“需要一个由头,派人前往三大市舶司以及沿海,搜集证据,最好再由百姓入京告状,或者由当地的官员上书请愿纠察市舶司与走私,如此殿下才能顺水推舟开启真正的调查。”

常言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就是水,这百姓产生的民意,有时候就是一柄剑。

朱标不是朱元璋,朱元璋如果想要调查,那是一句话的事情,谁敢拦着?但朱标想要调查,那群官员肯定不会轻易松口,尤其是与沿海有利益勾连的大臣。

朱标的身上轻松了不少,对杨帆说道:“明日杨先生带着杨士奇入宫,本宫想要见一见他。”

杨帆何等聪明?一听就明白了朱标的意思,朱标这是要重用杨士奇了。

杨帆轻声说道:“臣遵命,士奇为人谨慎、踏实,才学不俗,若是派往南边调查市舶司与走私之事,是个不错的人选。”

杨士奇在辽东,以及随军的时候当差表现得很是出色,如今终于等到了机会,再进一步。

朱标微微颔首,道:“前往南边调查虽是私下调查,但危险少不了,就让蒋瓛挑选锦衣卫中的好手,随行保护杨士奇,不过还要等本宫见过他本人再说。”

杨士奇困顿了好多年,终于迎来了一个好机会,杨帆打心眼里为杨士奇高兴,这位未来大明王朝的内阁首辅,必定会成为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而在杨士奇困顿的时候,拉了杨士奇一把的杨帆,也会成为杨士奇一辈子的恩人。

当杨帆离开皇宫,将这个消息告诉杨士奇的时候,杨士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不过是辽东一小小的七品都事,居然能获得面见太子的机会?

更令杨士奇惊讶的是,太子殿下要将一桩重要的差事交给他,只要杨士奇办得好,从此之后,他就能一飞冲天,跻身于朝堂上。

杨士奇对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