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谨身石碑(3 / 4)

加入书签

帆在应天有个绰号叫“活阎王”,别说钱彦小小的经历,连郑国公常茂他都敢对付。

杨帆微微颔首,道:“不过从今日开始,你要沿着北平大街走,在锦衣卫的监督下,将所有官员监工所做的恶事连续宣讲,持续十日方可停下,另外,还要断你小指留在北平。”

啊?

钱彦微微一怔,他倒不是怕断小指的疼痛,毕竟杨帆饶了他一命,区区断指之痛也就无足轻重了,他是不明白杨帆这是要做什么?

杨帆道:“本官欲将被斩首的官员、监工取一块骨头聚拢在一起,埋在新都建造工地的显眼处,还要在上面矗立一石碑,本官亲自提笔撰写碑文,而被流放的官员自然要留下些什么一起安葬,以此来警示所有的官员,监工。”

钱彦跪地叩首,对杨帆的安排心服口服,道:“罪人钱彦,全听大人安排!”

钱彦因为祖上的余荫得以活命,而其他的官员可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

通判毛书被斩首,连同其他顺天府的相关官员二十六人,一并处斩,另有包括钱彦在内的八人被判流放,还有六人下狱。

新都工地的监工被斩四十四人,流放者多达七十一人,还有百余人被判不同程度的刑罚入狱,不过没有丢掉性命也不用流放。

被斩首的官员都被杨帆取了一块骨头,然后与其他的流放者、入狱者的小手指一起,被装在了一口大鼎里面,封住鼎口后被埋进了中都工地监工们的必经之处。

杨帆亲自提笔,为矗立在那大鼎埋藏处的石碑写了两个字——谨身。

杨帆曾对坚守原则的监工们说道:“《汉书·循吏传序》中有言: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於严,而民从化。”

“而宋朝刘攽亦曾言:谨身奉法,强力从事,其以为政,宜无旷职,今日杨帆矗立此‘谨身石碑’,唯望诸位克己奉公,不可为外物所蛊惑,做剥削工匠、劳役之事,诸位以此为戒,切记,切记。”

钱彦连续十日在北平城中的宣讲,加上杨帆在北平城的斩首犯罪官员,令北平的官员胆战心惊。

待谨身石碑设立的当日,前来观礼的官员皆是面容严肃,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事后,纪纲曾与杨帆说笑,称那群官员各个“挺胸收腹,目光如炬,见谨身石碑如见神明”。

玩笑归玩笑,也从侧面说明杨帆这一次突然袭击,整治新都工地的成功。

在北平,杨帆待了大半个月,待所有的事情全都完毕后,已经十一月的中旬。

北平,更冷了,好在墨翟、蒯富等人早就做了规划,如今匠人与劳役依旧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工程进度。

燕王朱棣也终于准备好了新年贺礼,他与杨帆的归京,正式提上日程。

洪武二十一年十二月,大明燕王朱棣与锦衣卫指挥使杨帆,返京。

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车队从北平城南门出发,望着越来越远的北平城,朱棣颇为感慨。

“本王自从就藩之后,一直都待在北平,本以为这北平会是本王终老之所,今日一走,反倒有些舍不得了。”

杨帆与朱棣同坐在一驾马车上,闻言,杨帆宽慰朱棣道:“殿下久居北平,对北平有感情很正常,然大丈夫志在四方,未来在安南开疆拓土,又是另外一番精彩的人生。”

朱棣笑了笑,道:“我们兄弟几个自从就藩还从未凑到过一起,二哥去了西安,三哥去了太原,虽然离得不远,但我们无法擅自离开封地,也是见不到的。

老五前几年改封周王,在开封就藩,他倒是逍遥,忙着研究医术草药,编著医书,老六去了武昌,老七去了青州……兄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