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人屠杨帆,迁都风波(3 / 4)
一跳,惶恐地问道:“诸位这是要做甚?”
解缙拱手行礼,说道:“小兄弟莫要惊慌,吾等今日参与殿试,也算是不枉十年苦读,杨先生彻查科举案,为吾等申冤,才有我们今日的成就,所以特地备了礼物酒菜,来答谢杨先生。”
闻言,那小仆从松了一口气,说道:“原来是诸位进士,先生前些日子劳累,今日睡得早,小的这就去通禀一声。”
任亨泰闻言喊住了小仆人,道:“我们乃是为了致谢,若因此搅扰了杨先生休息反而不美,这样,你去取来笔墨纸砚,我等有些话想要对先生说,表达谢意,我们就在上面写下,然后贴在这两面墙壁。
待先生醒来一出门就可看到,也可让甜水巷,乃至于整个应天都知道,先生对吾等的大恩,对天下的学子的大恩,永生难忘!”
吴观玄赞了一声,说道:“任兄这个办法好,小兄弟你速速去取笔墨纸砚来。”
六十二位进士一起挥毫泼墨,书写下了六十二封书信,留在了杨帆府外的墙壁上。
众进士不扰杨帆清梦,放下礼物写了书信便潇洒离去,这事情在应天传为美谈。
数年后甜水巷改了名,名为进士巷,常为文人墨客所喜,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
当初六十二位进士所写的话,也被刻在那墙壁上,流传百年,当然,这是后话。
杨帆也是清晨醒来才知晓此事,不过,他来不及多瞧便前往皇宫,准备见证一场“大戏”。
奉天殿内,气氛很是轻松。
笼罩在朝堂上的阴霾“科举舞弊案”过去,殿试也结束了,百官终于能松一口气。
杨帆静静地听着朱元璋与文武百官议事,当朱元璋问起杨帆辽东的一些事务的时候,杨帆才主动站出来应答,其他的时候,杨帆都是一言不发。
待例行的议政结束,朱元璋清了清喉咙,文武百官见状都是神情一正,知道陛下这是又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宣布了。
朱元璋高声说道:“‘科举舞弊案’震惊朝野,天下读书人无不知晓,若没有及时纠正,后果不堪设想。”
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轻声道:“陛下所言甚是,臣认为以后历年的会试,都应再设一监察,制衡主考官,保证会试公平。”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设一监察自然是好,但咱觉得靠一监察不是长久之计,这南与北有隔阂咱以前没有当回事,结果呢?刘三吾、张以宁等人胆大包天,故,咱决定迁都。”
杨帆微微转动眸子,观察群臣的反应,大多数的官员都是面露惊讶之色,没想到朱元璋会将话题引到迁都上来。
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瞬间慌了,问道:“陛下这是何意?为何要突然迁都?就……就因为刘三吾等人的案子?”
朱元璋挥挥手,语重心长地说道:“迁都之事咱思虑许久,应天好归好,但是应天却过于偏安一处,若为大明的长久计,迁都乃势在必行。”
华盖殿大学士邵质“扑通”一声跪下,眼圈一红差点落泪:“陛下,应天乃大明的中枢,岂能说迁都就迁都?老臣敢问,陛下要迁都往何处?”
“北平!”朱元璋缓缓吐出两个字来。
北平?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不情愿与惊讶。
东阁大学士吴沉亦双膝跪地,喊道:“北平苦寒怎比得了应天?陛下若是去了北平恐怕对龙体有碍,请陛下三思!”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阴阳怪气地说道:“吴大人学问做得好,居然还研究起医术来了?”
吴沉面不改色,道:“臣是为大明的江山社稷考虑,陛下肩负大明江山的重担,不可有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