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没有这杨屠户,咱就要吃带毛猪不成?(3 / 4)

加入书签

外的官员,更多的是担心朱元璋的身子是不是不成了?

朱皇帝年纪大了,又忙于朝政,万一真有个三长两短,岂不是太子殿下就要接班?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谁不懂?他们在心里开始琢磨,为未来做打算。

天家没有家事,无论是天子成婚,还是天子的身体状况,都牵连着江山社稷,也牵连着无数人的前程。

乾清宫内,朱元璋躺在床榻上闭着眼,一旁太医在检查后小声说道:“陛下近日来思虑繁重,夜不能寐,今日急火攻心因此才有晕厥之症,臣为陛下取药煎服,不出两三日就可痊愈,不过……”

“刘太医尽管说。”见太医犹豫,朱标当即说道,

刘太医拱了拱手,道:“陛下毕竟年纪大了,要节劳,更要注意不可动怒了,否则这晕厥之症还会卷土重来。”

待刘太医离开之后,朱元璋才睁开眼,对朱标说道:“去,让魏国公与韩国公入宫,咱有事要与他们商议。”

朱标不敢耽搁,派人去叫还未走出皇宫的李善长与徐达。

寂静的内殿中,二人行礼落座,沉默了好一会儿,朱元璋才幽幽说道:“咱与你们两个,好些年没这么凑到一起了吧?”

李善长与徐达对视了一眼,李善长呵呵地笑了,道:“回上位,有……七八年了。”

李善长回到应天后,因为与杨帆起了不少冲突,最后决心装病明哲保身。

徐达常年在北方整顿边防,起了背疽九死一生之后,才返回应天养病,曾经金戈铁马的日子仿佛还在眼前,转眼间,他们就老去了。

望着朱元璋有些苍白的脸,徐达说道:“上位这次生病,可吓坏臣等了,您是大明的顶梁柱,千万保重身体,臣与李先生就是最好的例子,身子不成想干什么都干不成。”

李先生……

李善长一个恍惚,这称呼还是李善长刚刚投奔朱元璋的时候,徐达等将官这般称呼他的。

朱元璋喘了口气笑了笑,道:“身体的事情以后再说,咱找你们来,是想要跟你们商量商量,毛骧查不出来的案子,谁来接手?”

徐达与李善长都是淮西勋贵,然则如今的淮西勋贵已经不比大明刚建国的时候,多年来,老人老去的老去,特别是经历了胡惟庸一案后,淮西勋贵的势力更是被削弱了很多。

然与之相对应的浙东文人党亦在逐渐发生变化,从原本的浙江一地,扩展到了如今的多省,如今更是将手都伸进了国朝的抡才取士大典来,情况简直是触目惊心。

见李善长与徐达都不说话,朱元璋有些不耐烦的道:“就跟从前一样,随便说,不必顾及、拘束。”

李善长沉吟片刻,说道:“审刑司吴庸,在郭桓案中崭露头角,他精通律法,为人刚正,陛下觉得如何?”

朱元璋摇了摇头,说道:“吴庸只会按照程序来办案,过于死板,若是没有证据对方又铁板一块,他是查不出子丑寅卯来的。”

徐达接过话头,推荐大理寺卿李仕鲁道:“李仕鲁精于刑名查探,性情圆滑周到,陛下觉得他可接替毛骧否?”

朱元璋依旧摇头,评价道:“李仕鲁有才华但过于圆滑,若是遇见了难啃的骨头,他很有可能退缩保全自己,他可以为副手不可以为主查此案的官员。”

徐达与李善长对视一眼,都没再说话,其实他们已经想到了一个最好的人选,可谁都不好对朱元璋说。

就在这时,朱标忍不住开口了,说道:“父皇,儿臣觉得不妨让杨先生出仕,领锦衣卫指挥使之职,彻查此案,审刑司吴庸、大理寺卿李仕鲁,以及大理寺的孔力、方度等人,都与杨先生相熟,配合起来事半功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