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姜还是老的辣(2 / 4)
说道:“今日亲军都尉府在京城里到处抓人,抓的都是各地来的正印官,就连户部的当值侍郎也被抓走,户部尚书颜希哲恐受牵连,恩师您这个丞相是百官之首,学生想请恩师拿主意!”
李善长是千年的老狐狸,胡惟庸这话一出口,李善长就明白对方的心思。
若放在以前,李善长或许会管一管,可因为中都大案,朱元璋已经对他不满,李善长再敢多管闲事,再恶朱皇帝一次,他李家的富贵荣华,恐怕不保!
何况从胡惟庸的话语中,与颜希哲的反应来看,这里面的水不知道有多深。
胡惟庸还在继续吹捧李善长,道:“恩师是朝中百官的主心骨,这件事学生思来想去,非恩师出面不可……”
他正说得来劲,李善长哈哈大笑起来。
“惟庸啊,老夫哪里是什么丞相?老夫不过是前任的丞相罢了,现在是你惟庸掌权。”
说着,他更是拍了拍胡惟庸的肩膀,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些大事应该你来拿主意,再说老夫被上位禁足无法出家门,有心无力啊。”
胡惟庸故作为难,道:“在恩师面前,学生永远是学生,我与恩师相比还差得远呢,恩师万万不能推辞,就请您出山吧!”
胡惟庸还想继续劝说,李善长却道:“惟庸啊,老夫能交给你的都交给你了,现在该你自己去撑起一片天了,老夫相信你能做得到!”
随后,无论胡惟庸怎么劝说,李善长岿然不动,就是不愿意搭这话。
见李善长这般行径,胡惟庸郁闷地离开了,他打好算盘想着一箭双雕,却没想到他的“恩师”李善长压根不接招。
姜,还是老的辣。
待胡惟庸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地走后,李善长再也没有之前表现得那般淡定。
三百余名的正印官员,一大半是他李善长的门生,是他的徒子徒孙。
李善长活着,这些正印官员身上李善长的印迹就抹不掉,李善长的威望与人脉便在,那些正印官员天然地成了一条船上的人,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常言道“人走茶凉”,为何李善长人不在朝堂的时候,还能有那般影响力?
就是因为李善长的弟子分布在大明各府、州、县,担任实权的官员。
朝中官员知晓李善长门生故吏遍天下,什么时候,都得给李善长面子与尊重。
保不齐哪位李善长的门生将来高升,有李善长的关系在,也好活动一下,处好关系。
现在朱老板一旦狠下心,将三百余官员撤职查办,甚至斩首示众,李善长在朝廷的根基,便断了!
别说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了,就是对他表面上毕恭毕敬,以“恩师”相称的胡惟庸,还会继续尊敬他么?
李善长摇了摇头,心里明镜似的。
胡惟庸今日来,说起被抓的正印官与户部的事情,就是想把他李善长推进火坑,这小子天生反骨,野心勃勃!
他李善长若失了势,胡惟庸肯定是第一个上来踩一脚的!
皇宫,武英殿。
朱元璋在御案后批阅奏折,他每日处理朝政事务从无一日懈怠,即便今日应天城快炸开锅,仍旧影响不了朱元璋。
在《明实录》中,关于朱皇帝勤政的记载比比皆是,正如他在人生尽头,说的那样“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武英殿服侍的内官、宫女们小心翼翼,连走路都要控制声响,怕打搅到皇帝。
临近午时,武英殿的宁静被打破了。
大明皇太子朱标匆匆赶来,行了礼后,第一句话便是:“父皇,毛骧今日带人冲进驿所,将三百多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