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太皇太后召见(1 / 3)
满月宴后的第三日,坤栩宫接到了慈宁宫的传召——太皇太后要单独见皇贵妃。
消息传来,舒云正在窗下看着乳母给胤祚喂奶。她神色未变,只平静地应了声“知道了”,便起身更衣。
心中却并非全无波澜。太皇太后历经三朝,辅佐两代幼帝,其智慧与威望,在宫中无人能及。她的态度,即便只是一个眼神,一句寻常问话,都可能被解读出无数深意,影响着后宫乃至前朝的风向。
玄烨得知后,只握了握她的手,道:“皇玛嬷是明白人,你去便是,无需紧张,如实应对。”他眼神沉稳,给予她无声的支持。
舒云换上庄重却不失柔和的常服,并未过度装饰,只簪了那支玄烨赠的珍珠簪子,便带着两名心腹宫女,从容地往慈宁宫而去。
慈宁宫内,檀香袅袅,陈设古朴大气,透着一股历经岁月沉淀的威严与宁静。太皇太后并未在正殿见她,而是在暖阁里,靠坐在铺着厚厚貂绒的炕上,手里捻着一串沉香木佛珠。
“臣妾给太皇太后请安,太皇太后万福金安。”舒云依足规矩,行了大礼。
“起来吧,坐下说话。”太皇太后的声音平和,带着老年人特有的缓慢,却字字清晰。她抬了抬手,示意舒云在炕桌另一侧的绣墩上坐下。
有宫女奉上茶点,便悄无声息地退了下去,暖阁内只剩下祖孙二人。
太皇太后并未立刻开口,只是用那双看透世情的睿智眼眸,细细地打量着舒云。目光不算锐利,却带着一种沉淀了数十年的洞察力,仿佛能穿透皮囊,直抵内心。
舒云垂眸静坐,姿态恭谨,背脊却挺得笔直,双手交叠置于膝上,任由那目光审视,既不闪躲,也不谄媚,神情坦然平静。
良久,太皇太后才缓缓开口,问的却是家常:“身子可大好了?生产最是耗损元气,需得仔细将养。”
“劳太皇太后挂心,臣妾身子已无大碍,太医嘱咐仍需静养些时日。”舒云温声回答。
“嗯。”太皇太后微微颔首,“皇帝看重你,你也要好好保重自己。这后宫,需要一个能稳住的人。”这话听起来是关怀,却又似乎意有所指。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舒云发间的珍珠簪,语气依旧平淡:“小十五……哀家看了,是个有福相的孩子。取名‘祚’,是皇帝的期望,也是他的命数。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你既为母,当知其重,更当教其明理、知进退,方是真正的为他好。”
这番话,语气不重,却字字千钧。没有表示出对胤祚的特别喜爱,也没有对名字本身做出评价,只是冷静地指出了这份“殊荣”背后伴随的巨大风险。
并点明了舒云作为母亲的责任不是仗着恩宠与名分为孩子争夺什么,而是要教会孩子在风口浪尖上如何立身处世。
舒云心中凛然,知道这是太皇太后最重要的提点。她站起身,再次深深一福:“太皇太后教诲,臣妾谨记在心。臣妾定当时时自省,恪守本分,尽心教导祚儿,不辜负皇上信重,亦不敢忘太皇太后今日之言。”
她没有慷慨陈词,也没有惶恐不安,只是将这份责任郑重地接了下来。
太皇太后看着她沉稳的模样,眼中闪过一丝几不可查的满意。她不喜欢轻狂浮躁之人,尤其是在这关系国本的事情上。舒云此刻的表现,至少说明她是个清醒的。
“好了,哀家也乏了,你回去吧。”太皇太后摆了摆手,结束了这次短暂的召见,“好好照顾皇帝,照顾好孩子。”
“是,臣妾告退。”舒云恭敬地行礼,退出了暖阁。
走出慈宁宫,冬日清冷的空气扑面而来,舒云才发觉自己掌心微微沁出了汗。这次召见,太皇太后没有表示出对她的特别喜爱,但也没有丝毫为难,甚至可以说,是给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