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师弟(6 / 8)

加入书签

    本来,两者完全可以完美融合。

    可是明朝汲取宋朝太学生“干政议政”的“教训”,为了抑制学阀势力,加强朝廷统治,做了两件事。

    一是打压,取缔各地书院,用官学制度完全替代唐宋的书院制度。

    二是削弱国子监对科举的影响力,搞出泾渭分明的双轨制。

    举人,进士这种高级人才,大多不是国子监的学生。

    而国子监的学生,很多连秀才功名都没有。

    有国子监学历的官员,数量越来越少。

    随着科举制度的强化,国子监的重要性每况愈下,逐渐没落。

    更要命的事,国子监的学籍、学历可以通过花钱纳捐获取。

    而且,还能通过官员、贵族子弟的恩荫获取。

    导致堂堂顶级学府,生源良莠不齐,含金量今非昔比。

    弘治之后,南北国子监皆大衰,早不复当年盛况。

    学生数量不但萎缩到三千人,而且制度管理也松弛了。

    不变的只有国子监的级别和机构编制。

    朱寅来到了崇志堂,终于找到了从九品的齐学录。

    齐学录看到朱寅的名字,顿时感到有点熟悉。

    他取出一本簿子,翻阅了一会儿,严肃的脸上立刻挤出一丝笑容。

    “朱寅,年方十岁,就因功入南雍...”

    早就有人打过招呼了,他已经记录在案,哪里还不知道朱寅是谁?

    朱寅是一个关系户,很有靠山的关系户!

    这个小朱寅,是要参加明年的乡试的。

    呵呵,这不是么?

    罢了,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齐学录神色玩味,一边登记朱寅的名字,一边皮里阳秋的说道:

    “老夫执教以来,还是第一次见到十岁的监生啊。皇明两百多年天下,之前也没有十岁的监生。”

    “你才十岁,要用不到一年的工夫,从崇志堂升到率正堂,拿到八个积分,可真是够紧迫的。”

    说到这里,目光十分好奇。

    朱寅闻言微微一笑,“劳烦先生了,学生必然一心苦读。明年乡试,学生也要全力以赴。”

    意思是,明年乡试的参考名额,他要定了!

    齐学录听到这番话,看到朱寅清澈如水的眼神,不禁神色一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