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你敢吗?(2 / 9)
bsp;南洋很多心向母国的华人家庭,都把传承国学、保持风俗作为联系母国的纽带。某些南洋华人,实际上比后世丢掉传统的国人更加华夏。
朱寅恰恰就出身在这种“更加华夏”的华人家庭。
就是书法,他也很有火候了。
朱寅是有基础的。他的儒学水平绝不比一般秀才差。考虑到明朝秀才知识面很狭窄,只专注于四书五经,他在国学上肯定超越了一般的秀才。
儒家之外的经史子集他都看,各种古典杂书也看。明朝秀才有多少人会看?很多只知考试的明朝秀才,甚至不看史书。
就是八股文他也看了不少。晚明到清朝的很多著名八股文,他都读过。
要是在国子监学习一年,钻研钻研八股文,考中举人的把握,最少有一半!
完全可以一拼。
要是考中了,他就是大明朝有史以来最年幼的举人。光是这个耀眼的光环,就能让他的仕途一片通畅,很多事情都会事半功倍。
出名要趁早!
朱寅忽然鬼使神差般的说道:“叔父,假如,孩儿说假如,要是明年乡试撞了大运,真的中了呢?”
这个问题他以前问过一遍,今日有点不甘的再问一遍。
我就不信明年考不上!
嗯?庄廷谏闻言不禁莞尔。
庄姝和唐蓉也都掩口轻笑。
“太难了。”庄廷谏摇头,“老夫之前说过,你不要抱这个希望。你虽算早慧神童,可毕竟连秀才都不是。”
“而考举人,却比考秀才艰难的多。如今在南直隶,上百个秀才,才能考中一个举人。差不多就是百中取一!”
“而且乡试还要复试。徐渭当年参加浙江乡试,初试第一,复试却没过,还是不中。可见其难啊。”
庄廷谏说到这里,不禁有点自得。
因为他自己,就是这百中取一的佼佼者。
不然为何说金举人银进士呢?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举人比进士高贵,而是说考举人比考进士,更难!
进士差不多是十取一,举人差不多是百中取一。录取难度差别很大。
庄廷谏继续说道:“生员考乡试,还有一道难关,就是考试名额。”
“不是所有秀才,都有资格参加考试。就说江宁县,虽是京县,可考试名额也只有两百名。”
“江宁县百万人口,有秀才上千人,加上本县户籍的例监生,统共有一千二百多人。”
“一千二百多人,竞争两百个考试名额,你算算?”
&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