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南征大明!夺回大都!(3 / 5)

加入书签

个虚名么民间百姓,尚且要赡养父母,何况天家”

“自然可以。”朱寅还是神色不变的笑笑,“本朝可以供养太上皇。可前提是,太上皇愿意接受我朝所上的尊号,他自己要正式下诏退位,承认陛下为大明天子。如此,我朝岂有不供奉太上皇的道理”

方从哲闻言,不禁腹诽朱稚虎狡诈如狐,难以对付。

他居然在这里等着自己!

他承认应该供养太上皇,可又要皇上自愿下诏退位,承认信王为大明天子。这怎么可能

就算自己愿意,皇上会愿意、贵妃会愿意

“吴王真是,真是…雅量高致!”方从哲憋了半天,也只能给出一个惯用来评价朱寅的‘雅量高致’。

米万钟眼见北使吃瘪,当下说道:“陛下,摄政王,我朝愿意和南朝结盟,就算不能相约夹击北朝,也请求开通商道,从川北到青海,再到西域…”

朱寅点头道:“善,可也。”

原来,东方通西域的有三条路,最传统、最便捷的当然是丝绸之路,走河西走廊。除此之外,四川还有一条通西域的商道:羌中道。

朱寅其实还有一句话没有说。两年之内,他一定要拿下陕西、甘肃,将河西走廊控制在手里。

最后,只完成一半使命的方从哲,只能捏着鼻子签了国书,约定暂时南北分治,算是变相承认了南朝。

当然,这仅仅是援兵之计、权宜之计。

在朝廷眼中,所谓南朝就是叛逆,伪朝。只要郑国舅的大军编练完成,朝廷有了足够的钱粮,就会再次大举南征!

米万钟也签了国书,约为盟国。就这么赤裸裸的毫不掩饰,让北使方从哲十分难堪。

可方从哲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两国结盟,约定共同对付北朝和吐蕃。

尴尬万分的北使,一怒之下谢绝礼部和鸿胪寺的挽留,第二天就返程北归了。

米万钟则是多待了几天,直到正月初八,才离开南京西归覆命。

正月初五,朱寅果然召见了张居正的儿子,张静修。

话说,若是没有张静修从大报恩寺逃出来,朱寅年前也不会发动灭佛运动。

张江陵也算后继有人了。

“晚生张静修,拜见太傅、摄政王…”张静修从容不迫的下拜行礼。

戚继光说的不错,张静修不愧是最像张居正的一个儿子。他在朱寅面前应对从容,举止得当,很有乃父当年的三分风度。

在朱寅的打量下,张静修不卑不亢,看不出局促不安的紧张之色。

朱寅不禁更是高看了一眼。

“北辰免礼,起来说话。”朱寅直接称呼他的表字。

“谢殿下!”张静修也不推辞,当下坐在支踵上,正襟危坐。

看上去他似乎用过支踵,但其实没有。仅仅自然熟练的第一次使用支踵,就可见其为人。

朱寅问了几句话,就摸清了张静修的心性才情。

此人少年时期是相府公子,受过良好的教育,被父亲耳提面命、言传身教,很有一番见识。抄家之后又屡经沧桑、饱受苦难,也算磨炼出来了,可谓完整的经历了王国维所说的人生三大境界。

是个既有上层眼界、也有底层视野的人。不仅有大见识,也很接地气。富贵和贫贱,他都已经尝遍,反而坚韧不拔、通透旷达起来。

这是个能担当大事的宰相之才。他想培养张静修,打算放在州县一级历练一番。

“北辰可愿治理一县”朱寅冷不丁的问道。

张静修立刻离席下拜,“晚生只是个秀才,才浅德薄,不敢担百里侯之位。知县掌一县之政,事关百姓福祉、地方安危,责任重大,即便公正严明、行为世范,亦难免差池也。晚生不肖不才,恐伤太傅之贤,或损先父之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