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狂妄!”(1 / 5)
第466章“狂妄!”
朱寅同意开始币值改革,但不同意宁采薇关于“中央银行”的命名,以及与其相关的、不符合文化传统的一切命名。
“不宜称为中央银行,甚至不宜叫银行。”朱寅说道,“金币、银币、铜钱都是法币,多年以后还会有纸币,本质上都是钱,白银只是其中一种,为何非要叫银行”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金称呼钱,比如拾金不昧、一掷千金、千金不换、挥金如土、金尽裘敝。金的文化色彩,比银更符合货币定位。所以,金更合适。”
“那这中央银行,可以命名为大明…”
“大明金行”宁采薇笑道。
谁知朱寅摇头道:“不是金行。中央银行是大明最高金融管理机构,有铸币权、货币政策权,不是普通银行,具备官署属性。用商行的行来命名有些矮化了,不合适。我觉得应该叫…大明金台!”
“台,是古代常用的中央官署名称。比如御史台、尚书台、司天台、司隶台、行台、鸾台、兰台、冰台,等等。古代政府也称为省台。”
“相比台,古代没有用‘行’的官署。行一直就是商业和行业机构,比如米行、布行、牙行、药行…很难配的上央行的地位。咱们用金行,百姓听起来就是钱庄的感官。”
“金台就不同了。一般人谁敢称台”
宁采薇也觉得金台这个名称很好,点头道:“大明金台,大方霸气,很符合大明中央银行的身份。我完全同意。”
就说宁清尘也赞同道:“我也觉得大明金台很好,符合汉语语境的审美传统。”
宁采薇提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大明金台是中央银行,那么它的性质呢后世央行有三种模式,一是私人控股,二是公私合营,三是国家官营。”
朱寅想了想,“这个问题你更有发言权,你觉得从综合考量和长远考虑的角度,哪种资本方式更适合大明”
宁采薇显然早就想过这个问题,不假思索的回答:
“毫无疑问,我认为是第二种,公私合营!这是最适合大明国情的。这种模式,也是后世各国央行的主流模式。”
“若是像后世旗国的联储银行那样私人控股,虽然能完全满足市场要素,灵活性很高,可是这种相对的独立性,很难和朝廷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利益上也可能和朝廷、百姓发生冲突。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双刃剑。这显然不适合大明。”
“第三种是完全的朝廷官营,这种模式我们很熟悉,优点就不说了。只说缺点,容易脱离市场,难以避免晚清时期官营企业的所有弊病,比如官僚习气、体系僵化、腐化、效率不足等等,在封建农业社会根本没有技术解决。”
“那就只剩下第二种了,就是公司合营!朝廷和宁寅商社,一起控制大明金台,股本各占一半。朝廷参与的目的只有一个:保证大明金台的官署性质,确保大明金台的宗旨是为朝廷的金融政策服务,以大明的国家利益为第一利益。”
“宁寅商社参与的目的,是引进私有化、市场化的管理模式,确保大明金台的管理避免官僚化、腐化机制的影响……朝廷和宁寅商社相互监督,相互合作。”
“好。”朱寅同意,“那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年后我就颁诏,设立大明金台,户部和宁寅商社各自出资一千万两,官私合营。”
“大明金台是正三品官署。设金台令一人,台丞二人,其余职务你来设置。”
宁采薇道:“中央银行叫大明金台,各地商业私人银行,就叫金行吧。我私人还要成立几家金行,各大城市布局。”
两人这么商量几句,大明金台就呼之欲出了。这就是权势的力量。
宁采薇又神色期待的笑道:“有了大明金台,一年后再成立商部。其他我不管,商部一定要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