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怎么?你们要抗旨么?”(大章节(1 / 6)

加入书签

第460章“怎么你们要抗旨么”(大章节)

宁波府城,西郊白云庄,沈氏别业。

这里是沈氏家族的一处庄园,景色清幽旖旎,四季开不败,更有四明山白云可望,杖锡寺古钟可闻。

被虎牙特务带回南方的前阁臣沈一贯,在此隐居已经数月了。

当了七八年的内阁大臣,沈一贯早就习惯了入值文渊阁、辅弼国政的重任在肩,突然变得无官一身轻,当真大不是滋味。

沈一贯只能整日间读书操琴,烹茶著书。或承儿孙嘘寒问暖、晨昏定省,倒也得享了之前在北京时欠缺的天伦之乐。白发老妻也能随侍身边,朝夕相处。

那些早年的同乡旧友,如今也能时常走动,白首相聚。少年时多次游历、离乡后魂牵梦绕的老家山水,也能故地重游了。

如此悠游岁月,闲观庭前开落,卷罢《黄庭》卧看山。几个月下来,竟消弭了沈阁老的一腔怨气,反而看淡了很多。

数月以来,看到宁波百姓,对弟子朱寅尽多敬仰之情,神童庙香火旺盛,言及朱寅都是称先生而不名。

可见这个弟子的名声,不但没有因为所谓“靖难”而损毁,反倒声誉更隆,民心更附。

甚至,很多人得知他是朱寅老师,连带着对他也更加敬仰了。

这让沈一贯的心情更是复杂难言。事到如今,他埋怨也是枉然,只能安慰自己“有徒如此,夫复何求”。

可是沈一贯毕竟是北京的阁老,深受隆庆、万历两朝恩泽,每当想到自己的弟子是个处心积虑的“乱臣贼子”,他都有种晚节大亏、枉为人臣的惭愧。

可这种惭愧,却远远说不上负罪感。或许即便是这种惭愧,也只是他自己欺骗自己的的虚情假意。

沈先生的心,谁知道呢

就是老妻王氏,也摸不清老先生的念想啊。

这一日,沈先生正在暖阁中和几个年幼的孙辈烤火谈古,奴仆持贴禀报道:“老爷,蓬莱仙客和瑶琴仙子到了。”

沈一贯嘴角一抽,放下怀中的幼孙,目中露出意味难明的笑意,“屠家父女不在家中好好修炼参悟、写诗唱戏,来我这俗尘之地有何贵干请他们进来吧,就到这个暖阁。”

“是!”奴仆放下名帖,领命而去。

那名帖之上,赫然是“屠隆”、“屠瑶琴”这对父女的名字,江南大名鼎鼎的蓬莱仙客、瑶琴仙子。

很快,一个穿道袍、披鹤氅、戴黄冠的中年男子,就笑呵呵的来到暖阁外,朗声说道:“沈老相国在上,晚生屠隆稽首了。”

此人萧萧肃肃、气色清举,正是自称蓬莱仙客、大明青莲的江南狂生,屠隆。

江南士林皆知,越国有两大狂士。一是绍兴徐渭,二是宁波屠隆。两人一样的才高八斗、惊才绝艳,一样的狂放不羁、傲视王侯。

区别是,徐渭是入世之狂,屠隆出世之狂。

屠隆身后还亦步亦趋的跟着一位二十几岁的女子,也是身穿道袍,却是抱着一具琵琶。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一位上门卖艺的琵琶女。

此女是屠隆之女,善于诗词音乐的才女屠瑶琴,自称瑶琴仙子。

按说她的长相,雅姿妍丽,清逸出尘,也的确有几分仙子的气质,不全是自吹自擂。

“晚辈拜见沈老相公!”屠瑶琴怀抱琵琶,蹲身道个万福。

屠隆和沈一贯有姻亲关系,虽然隔得比较远,也算是亲戚了。

沈一贯答了礼,请了座,随手拿起案上的《黄庭经》,皮里阳秋的说道:“前次家仆去集市买朱砂,都说朱砂贵了。仙人也愁吗”

屠隆闻言,一双狭长微翘的眼眸,顿时笑意满盈。

“晚生就知道,来意瞒不过老相国。如今物贵,已知人间疾苦。特来化个缘。”

他脸皮倒也很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