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改革爵制,迎击叛军(1 / 5)

加入书签

第446章 改革爵制,迎击叛军

蜀王朱宣圻说的痛心疾首,对大明宗室的处境怨念深重。即便是蜀王府的泼天富贵,也无法抵消他对朝廷的不满。

朱寅不禁对朱宣圻高看一看。身在局中,能清楚的认知到这一点,说明他的确有些格局。

大明宗室之中,总算有些像样的人物。

朱寅自己,当然对大明宗室问题认识更深。越是认识深刻,他就越是明白,宗室制度必须全面改革,必须要动大手术!

万历时期有多少宗室后世说法不一,数据不同。但肯定不是朝廷玉牒上登记的十五六万,实际数量最少翻倍。

为了少发俸禄,减少负担,朝廷和地方官心照不宣的故意少登记。

按制,到了最低级的宗室爵位奉国中尉这一级,所生的子子孙孙,全部是奉国中尉,不再降等。

也就是说,按照祖制,只要是宗室就都有爵位,不管承袭多少代,不管血脉有多疏远,最低也是从六品的奉国中尉,无论嫡庶人人有份,待遇每年也有二百石,比知县还要好的多。

但实际操作之中,如今已经面目全非。

因为宗室人口爆炸,奉国中尉实在太多了,所以奉国中尉的子孙,并非每人都能得到爵位。奉国中尉的儿子,往往只有一个或者极少数的儿子,才能获得奉国中尉的爵位。其他儿子成为没有爵位的散宗。

以至于很多底层宗室,连最低等的爵位都没有,自然也不登记在玉牒上。

这其实是违反祖制的,因为按照太祖的设计,是宗室男丁人人都有爵位,最差也是奉国中尉。

朝廷和地方官尽量少封奉国中尉,不仅仅是为了减轻供养负担,也是为了管理。

因为宗室实在太难管理了。你想啊,最低也是个从六品,比知县还要大一级。地方官怎么管理知县见了他都要行礼。犯了事抓不抓关不关敢打板子么

宗室太过泛滥,别说国家养不起,治理难度也是地狱级别。所以,就尽量少登记,朝廷尽量少封。

这就导致,宗室实际人数,比玉牒统计人口多的多!

以朱寅的估计,眼下宗室男丁实际数量,二三十万应该有。

可即便只按照万历中期玉牒上的十六万来算,全国财政收入也远远付不起宗室的宗禄。

怎么办当然只能拖欠、打折发放。就是亲王,也经常被拖欠俸禄。比如代王,二十年不发俸禄。好在亲王都是富可敌国,也不靠俸禄吃饭。

可是中低层宗室就苦了。

最底层的奉国中尉,年俸两百石,本来足够养活几十口人。可是眼下能发多少

能发两成就很不错,良心了。

一般每年只能发几石。更多的是几年不发,发一次也只有十石八石。

至于那些宗室玉牒上没有登记的散宗,当然连这点禄米都没有。

按说,有总比没有强。即便发的很少、拖欠很久,终究还能发一些,算是个福利吧。

然而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宗室不能操持四民之业!宗室身份尊贵,龙子凤孙,士农工商都不能干!

任何行业,宗室都是禁入!

你想种地养活自己不行,丢宗室的脸。你想当工匠当然也不行。从军保国不行…总之百事不可!

一方面禄米只发一点还长期拖欠,一方面不允许做其他营生糊口,这就太要命了。

所以,很多的底层宗室,沦为底层中的底层,当流民的、当乞丐的、当窃贼的、落草为寇的、当赘婿的、当娼妓的…比比皆是。

就在今年春,南阳的将军、中尉们,饥饿难耐之下举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